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潮流之下,聚焦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全球胜任力成为当下国际教育守正创新的题中之意。
川渝两地如何携手推动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国际教育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如何培养融通中外、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围绕这些议题,华龙网集团发起“聚焦新时代青少年全球胜任力:川渝国际教育影响力人物系列访谈”公益活动,推进川渝两地国际教育观点分享、资源共享、平台创享,营造良好的国际教育舆论氛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育生态。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郝少林就“国际教育”这一话题与各位网友进行分享。
华龙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中,您如何看待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和变化?未来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郝少林: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科技进步、跨国合作日益增强。国际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学生。趋势包括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提高文化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多语言技能的重要性。未来国际教育将更加强调全球视野,帮助学生适应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强调全球问题解决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华龙网:结合国际教育发展,您是如何理解“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一论述的?
郝少林: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需求下,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国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高。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必须坚持文化自信,积极构建和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融通中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着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行动,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学生在交流互鉴中开拓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
总的来说,教育发展要在中外交流借鉴中兼收并蓄,但最终要立足于中国大地。将国际教育融入中国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华龙网:您是如何理解青少年全球胜任力?您认为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
郝少林:青少年全球胜任力是指学生具备了解全球事务、跨文化沟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求。全球胜任力是学生获得自我发展、成为多元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未来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多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对全球议题的跨文化分析批判能力;尊重文化差异,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融入社会,根据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将能够领导并解决全球性挑战,促进国际合作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华龙网:国际教育要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请您阐述一下贵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特色?
郝少林: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学习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我们定位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注重跨文化交流和科技教育。学校的特色在于学习力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培养他们的领导潜力。学校强调实践、创新和跨学科教育,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
华龙网: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国际课程。请介绍一下贵校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和价值?
郝少林:我们的国际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国际文凭课程、STEM教育、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我们的国际课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我们构建了既是国际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既有国际视野,又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它的内涵在于培养全球视野、多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创新思维。这为学生提供了适应国际社会的能力和价值观。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项目、交流学习和跨文化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全球胜任力。
华龙网:当前各种变化因素叠加,不少家长对国际教育出现了观望甚至焦虑情绪,对此,您对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家长们有什么建议?
郝少林:对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家长,我建议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了解学校的课程和教育理念。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探索不同文化,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国际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机会,但家长也要理解国际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郝少林,北京新学道集团总校长,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国际部校长,重庆江北新学道学校校长,家庭教育专家,学习力课程创建者,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潮流之下,聚焦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全球胜任力成为当下国际教育守正创新的题中之意。
川渝两地如何携手推动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国际教育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如何培养融通中外、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围绕这些议题,华龙网集团发起“聚焦新时代青少年全球胜任力:川渝国际教育影响力人物系列访谈”公益活动,推进川渝两地国际教育观点分享、资源共享、平台创享,营造良好的国际教育舆论氛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育生态。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郝少林就“国际教育”这一话题与各位网友进行分享。
华龙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中,您如何看待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和变化?未来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郝少林: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科技进步、跨国合作日益增强。国际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学生。趋势包括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提高文化敏感性,以及跨文化交流和多语言技能的重要性。未来国际教育将更加强调全球视野,帮助学生适应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强调全球问题解决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华龙网:结合国际教育发展,您是如何理解“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一论述的?
郝少林: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需求下,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国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高。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必须坚持文化自信,积极构建和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融通中外,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着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行动,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学生在交流互鉴中开拓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
总的来说,教育发展要在中外交流借鉴中兼收并蓄,但最终要立足于中国大地。将国际教育融入中国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华龙网:您是如何理解青少年全球胜任力?您认为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
郝少林:青少年全球胜任力是指学生具备了解全球事务、跨文化沟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求。全球胜任力是学生获得自我发展、成为多元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未来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多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具有对全球议题的跨文化分析批判能力;尊重文化差异,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融入社会,根据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将能够领导并解决全球性挑战,促进国际合作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华龙网:国际教育要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具备鲜明的办学特色。请您阐述一下贵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特色?
郝少林: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学习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我们定位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注重跨文化交流和科技教育。学校的特色在于学习力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培养他们的领导潜力。学校强调实践、创新和跨学科教育,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
华龙网: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国际课程。请介绍一下贵校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和价值?
郝少林:我们的国际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国际文凭课程、STEM教育、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我们的国际课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我们构建了既是国际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既有国际视野,又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它的内涵在于培养全球视野、多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和创新思维。这为学生提供了适应国际社会的能力和价值观。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项目、交流学习和跨文化体验,以培养他们的全球胜任力。
华龙网:当前各种变化因素叠加,不少家长对国际教育出现了观望甚至焦虑情绪,对此,您对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家长们有什么建议?
郝少林:对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家长,我建议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了解学校的课程和教育理念。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探索不同文化,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国际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机会,但家长也要理解国际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郝少林,北京新学道集团总校长,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国际部校长,重庆江北新学道学校校长,家庭教育专家,学习力课程创建者,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