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内房地产行业走势与债券收益率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文章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政策,并做历史对比,指出本轮房地产受影响程度要大于上一轮,而政策调整力度不及上一轮,未来地产政策仍有进一步调整可能。展望债市走势,今年初和9月地产销售短期回暖,债券市场交易预期导致的债市下跌,与前两轮有本质不同,且当前房地产销售恢复仍不及预期,对经济拉动效果存在不确定性,预计未来债券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
长期以来,国内房地产行业走势与债券收益率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往往造成收益率的上行,反之,房地产行业下行往往造就债券牛市。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上行将拉动经济增速,带动债券收益率的上行;从货币政策角度看,房地产行业繁荣带来房价上涨的副作用,往往会使得货币政策收紧,带来利率的上行;从融资需求的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上行将带来大量的融资需求,使得货币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也会使得债市下跌。
从今年的债券市场走势来看,房地产对债市的影响仍显著。由于去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叠加楼市的金融十六条政策出台,今年初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地产销售有所回暖,带动10年国债收益率最高上行至2.94%;但在疫情期间压抑的购房需求释放完毕后,房地产销售重新下行,也带动10年国债收益率最低下行至2.54%;7月政治局会议后,地产调整政策不断出台,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带动房地产销售再度反弹,10年国债收益率也从低点2.54%上行至2.70%左右。
因此,研判未来房地产政策和走势将如何变化,是当前债券市场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将从当前房地产现状、政策调整力度的角度来分析,并对未来债券市场进行展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1998年我国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此为标志,房地产市场经历了10年的黄金时代。虽然从2002年开始,政策开始调控房地产、抑制房价过热,但房价仍在上行,直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内房地产市场才降温。
为应对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国内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房地产行业再次繁荣,2010年开启密集调控直到2013年房地产市场才逐步降温。
2014年中国楼市经历一轮大规模的下跌,房地产库存高企,2014—2016年政策开始调整,之后房地产市场重新上行,2016年底开始中央提出“房住不炒”,之后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央相继放松财政与货币政策拉动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也随之有所回暖。2020年9月发布“三道红线”,地产政策开始新一轮调控,2021年下半年地产行业开始大幅下行,之后政策也开始调整。
总结过去四轮房地产周期,均是源于内外部冲击,起于地产政策调整,终于过热调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2014年房地产库存、2020年疫情冲击,是四轮房地产起势的源头;地产政策调整、财政刺激发力、货币政策宽松,是四轮房地产起势的重要因素;之后地产政策都迎来密集调控,作为终结。
但本轮后疫情房地产周期与前几轮不同,市场降温政策调整后,地产也没有明显起色,迟迟未开启下一轮周期。下文将从历史对比的角度分析当前地产的现状与政策。
考虑到前两轮房地产周期时间久远,笔者接下来将本轮地产周期与上一轮进行对比,分析当前房地产现状。
上一轮房地产困局回顾:2014年上半年部分热点城市房价涨幅回落,销售萎靡,去化压力加大,投资端积极性也严重下降。低迷的市场背景下,房企资金链压力倍增,名流置业等房企也出现显著经营压力,佳兆业等房企出现债务违约。2013年温州等地出现断供现象,2014年6月末,杭州、无锡等地也陆续出现断供事件。
本轮地产困局回顾:2021年开始,以“三条红线”为标志的房地产政策全面调控,房地产销售逐步降温,进入2022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大幅下滑,房价下跌,房企融资出现问题,更多房企债务出现违约,烂尾楼出现,保交楼压力增大,居民出现断供和提前还贷潮。
从图3来看,房地产销售、开工、施工面积,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及房企的违约情况等各项数据显示,当前房地产市场比上一轮受影响程度更深。下文将重点分析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整和效果评估。
一是本轮货币政策降息力度不及上一轮。上一轮地产周期中,货币政策累计降息165bp,而本轮只降了45bp,降幅小于上一轮。
二是贷款利率折扣减点力度不及上一轮。上一轮地产周期中,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7折,而本轮首套的利率下限为LPR减20bp,按照今年8月的LPR利率4.20%测算,减20bp相当于95折,力度不及上一轮。
三是限购政策调整力度不及上一轮。上一轮地产周期中,一线城市“认贷不认房”,只要还完贷款,买第二套就按首套利率,并不能完全遏制投机需求,而本轮地产政策调整中,一线城市是“认房不认贷”,对于投机需求没有利好,只利好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从调整力度上来说,不及上一轮。此外,目前仍有不少非一线城市有限购政策,而在上一轮中,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是全面放开限购,本轮限购政策调整力度不及上一轮。
四是改造需求不及上一轮。上一轮地产周期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是棚改货币化安置。上一轮中,全国性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并配套了累计2万亿元的PSL工具,有效补充了居民的现金流,显著改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能力和购买力。本轮城中村改造,将涉及的城市范围明确限制在“超大特大城市”中,我国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21个超大特大城市的合计人口数量2.9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0.9%,与全国性的棚改力度相比要小的多,且许多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起步时间较早,多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已经完成,未来规划中的城中村改造面积已显著低于上一轮棚户区改造面积。
目前房地产市场受影响程度大于上一轮,但是政策调整力度不及上一轮,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
一是我国的人口周期和居民杠杆率已经今非昔比,通过地产拉动宏观经济效果有限,政策调整相对谨慎。上一轮中,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700万左右,并在2016年达到高点近1900万,从人口居住的角度支撑房地产的需求,但是本轮我国出生人口较上轮显著下跌,2021年为1062万,2022年跌破1000万,长期基本面逻辑——人口对房地产的支撑发生逆转。上一轮中,我国居民杠杆率处于35%的低位水平,而本轮中居民杠杆率达到了64%,考虑到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占GDP比例,目前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进一步加杠杆购房空间十分有限。
二是房地产的定位仍是防风险而非拉动经济的手段。在前述分析中,由于人口和居民杠杆率的限制,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效果十分有限,过度调整地产的政策,可能造成房价过热上涨,容易积累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中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立场不符,所以目前政策出台均较为谨慎。
从高频数据来看,当前地产销售恢复仍不及市场预期,地产政策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7月底政治局会议以来,房地产持续调整,特别是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之后,带动地产销售短期反弹,从30大中城市销售面积的高频数据来看,9月中旬,地产销售跌幅明显收窄,但是中秋国庆节假日的地产销售再度下滑,显示居民购房需求因政策调整有一拨集中释放,但是持续性不足。根据前述分析,本轮房地产受影响程度更深,目前政策调整力度仍不及上一轮,因此,笔者认为未来房地产政策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同时配套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将进一步调整。
回顾历史,债券利率大幅上行需要经济的大幅好转。分析过往最近两段债券的大熊市:2016年10月—2017年11月、2020年4月—2020年11月,债券收益率的大幅上行,均有房地产带动经济的明显回暖,这与今年初和9月地产销售短期回暖,债券市场交易预期导致的债市下跌,有本质不同:
2016年10月—2017年11月的债券熊市中,2016年房地产年累计投资增速从年初的3%上行至年末的6.9%,带动2016年GDP增速在三季度止跌,四季度为6.9%转为上行,如果考虑通胀,2016年四季度名义GDP增速上行幅度更大,环比上行1.7个百分点。房地产带动经济大幅好转,最后带动收益率大幅上行,10年国债收益率累计上行超过100bp。
2020年4月—2020年11月的债券熊市中,2020年房地产年累计投资增速从年初的-16.3%上行至年末的7.0%,带动2020年二季度GDP增速相比于一季度大幅上行1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通胀,2020年二季度名义GDP增速也是大幅上行,环比上行超过8.3个百分点,房地产带动疫情后的经济强劲复苏,使得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超过80bp。
当前房地产销售不及市场预期,债券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根据前述分析,当前房地产销售不及预期,拉动经济的效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债券利率大幅上行需要经济的大幅好转,因此,笔者判断债券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
本文分析了当前房地产的现状、政策,并与历史进行对比,对债券市场走势进行了展望,主要观点如下:
1. 本轮房地产受影响程度要大于上一轮,未来地产政策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当前房地产的销售、开工下滑,房企出现违约,居民提前还贷等问题比上一轮更显著。由于人口出生数下滑、居民杠杆率高企,房地产对宏观经济拉动作用有限,更多是防风险,所以本轮房地产政策调整力度不及上一轮,特别是降息的幅度、限购调整的力度不及上一轮,整体政策仍偏谨慎,笔者认为未来地产政策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2. 债券收益率大幅上行的概率不大。长期以来,国内房地产行业走势对债券收益率有明显同向影响关系。从今年的债券市场走势来看,房地产对债市的影响仍显著。回顾历史,债券利率大幅上行的债券熊市需要经济的大幅好转。但当前房地产销售恢复效果不及预期,对经济拉动效果存在不确定性,笔者预计债券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