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委自2012 年起设立优青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截至2022 年,优青项目共接收申请54319 项,批准资助5348 项,平均资助率9.85%
评价认为,优青项目作为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设立进一步完善了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链条,在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选拔资助5348 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开展自主选题基础研究,众多青年人才的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部分项目负责人入选更高层次的国家科技人才计划,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储备了基础研究后备力量。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评价也发现一些不足:在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环境下,项目资助政策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目前的资助导向尚未较好适应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要求,还不能充分引导科研人员更加主动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评审专家范围还不够广泛,人才遴选的公正性与科研人员的期盼仍有差距,结题验收缺乏统一明确的验收标准及验收程序。项目资金存在惯性配置、平均配置倾向,相对固化的配置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态势,资助标准也未根据不同学科实际需求差异化管理,结题项目结余资金普遍较多,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1、目标定位指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8%的申请人申报优青项目的出发点主要为“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主动对接、支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科研价值理念尚不够牢固,尚未真正实现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
2、人才遴选指标分析。有77.4%的受访者认为优青项目评审专家最看中申请人以往的科研成就,对项目研究本身的创新性关注不够,评审标准执行还不够有效;有82.7%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评审专家来源仍不够广泛;近年一些学科领域存在“打招呼”现象,为此自然科学基金委于近期开展专项整治,人才遴选评审的公平公正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3、资金支持指标分析。项目资金结余经费普遍较多,资助标准与各学科科研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截至目前已办理结题的优青项目平均结余率为34.9%,管理科学部、数理科学部经费执行率分别为47%、56%,显著低于生命科学部73.2%、医学科学部71.8%的执行率。随着近年资助标准提高,各科学部结余率普遍有所扩大,统计发现,2012-2014 年资助标准为100 万元/项的1199 个结题项目平均结余率为25.7%,2015-2019 年资助标准为150 万元/项的2224 个结题项目平均结余率为39.9%,结余率平均增幅达55.3%。
4、人才管理指标分析。多数科学部通过会议答辩、通讯评审等形式,对结题优青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议,但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结题验收程序与标准,各科学部结题验收要求差异较大,数理、地球、信息、医学等科学部未开展相关学术评议工作。本次对结题项目抽样评议中,个别项目未按照任务书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与申请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仍正常通过验收,结题验收等考核评价较为宽松,质量导向不够突出,不利于充分保障项目实施成效。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优青项目结题后的成效跟踪机制,对受资助人研究成果进行跟踪统计,但对受资助者后续的学术成长与创新贡献统计跟踪尚有不足,无法全面了解人才成长与资助成效。
5、实施成效指标分析。但评议专家同时指出,部分项目主要开展跟随性研究,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原创性还不够突出,多数成果以论文形式展现,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还不够充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科研人员认为优青项目实施对加速青年人才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有14.4%的调查对象认为项目实施对科研生态的影响相对负面,反映有些科研单位视优青项目为人才“帽子”,将是否获优青项目与职称评聘、资源分配等直接挂钩,不利于未获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后续拥有平等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1、项目对接、支撑国家战略需求还不够,新形势下资助政策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为做好新时代基础研究人才选拔与培育,迫切要求进一步强化优青项目等工具的政策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加快转变科研价值理念,更加主动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但从资助结果看,同行评议专家认为部分项目主要为跟随性研究,原始创新不够突出,项目成果多停留在论文阶段,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还不充分。专家研判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优青项目面向申请人的项目指南等指导性文件较为简单,不利于引导科研人员更加主动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向“该干什么”的转变。
2、专家评审机制不够健全,结题验收缺乏明确规范的标准和程序。一是人才遴选的客观公正性与科研人员的期盼仍有差距。一方面,评审专家来源还不够广泛,未充分结合专家评审表现动态优化调整,专家评审意见的精准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部分访谈对象和多份调查问卷反映,近年优青项目存在“打招呼”现象。为增强评审过程规范性与公正性,评价期间,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后续还需持续发力。二是结题验收缺乏统一明确的验收标准及验收程序。多数科学部通过通讯评议、会议答辩等形式开展结题审查,个别科学部仅要求提供《结题报告》即可通过验收。调研访谈中,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宽松的结题要求一定程度也助长了部分科研人员滋生“重申请、轻实施”的心理,不利于形成良好科研生态。
3、项目经费配置和管理精细程度不够,结题项目结余资金较多,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一是优青项目资金存在惯性配置、平均配置倾向,每年基本按照固定比例向各科学部、各细分学科分配资助名额,未能根据重点学科方向与优先发展领域动态调整,也未结合不同学科实际需求差异化管理。二是结题项目结余经费较多,资助标准提升后结余增幅明显。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于2015 年、2021 年提高优青项目资助标准,随着资助标准提高,各科学部结余率普遍有所扩大。总体看,优青项目结余资金不收回的背景下,资金结余率高既有资助标准偏高与管理不够到位的问题,也有受资助者获批优青项目后科研资源过度集中的原因,还有科研工作者主动拉长经费使用周期的因素。资金结余一定程度反映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特别是增量资金配置的效果不明显,资金使用边际效应递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