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两片曾“荒芜”的土地,如今上演沧桑巨变。
进入初秋,地处辽河三角洲的盘锦市迎来一年中最美季节;盘锦向北,东北大地另一端,黑龙江垦区即将迎来收获。
新华社“新时代中国调研行”记者近期来到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垦区。这两个曾经的“南大荒”和“北大荒”,从亘古荒原变身“中华粮仓”的同时,高质量发展不停步,正在上演新的蝶变。
农民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一片耕地里向播种机中添加大豆种子(2024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科技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田间物联网系统在数字农业指挥大厅实时观看智能无人机回传的视频,及时查看田间作物长势情况(2024年7月22日摄)。新华社发(钱泊羽摄)
“以前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屏。”作为粮食生产“国家队”,北大荒集团将智慧农业应用到粮食生产全流程。从这里往南1000多公里,智慧技术也在辽河平原南端普及。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街道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郭凯轻点手机,稻田旁的闸门缓缓升起,汩汩清流便经过水渠流向田间。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一台智能无人机按照规定时间、规定路线日摄)。新华社发(钱泊羽摄)
70多年前,近百万拓荒者陆续来到“北大荒”,在战天斗地中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如今,“北大荒”已建成我国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大型国有农场群,每年产出的商品粮可供应1.6亿人口。
农业机械在辽宁盘锦市辽河三角洲尤巧元家庭农场的稻田里收割水稻(2023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行走在盘锦乡间,可以看见一块块水田外露出白色塑料围挡,景观独特。细看会发现,塑料围挡内别有洞天,一只只河蟹以水稻秧苗为荫,躲藏在水中自在徜徉。
工作人员在辽宁盘锦市大洼区三角洲“蟹稻+”综合种养模式试验基地的稻田收获河蟹(2022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稻田养蟹很少使用农药化肥,河蟹以水中的害虫幼体和杂草为食,其粪便及残饵又成了水稻的有机肥料”盘锦市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心主任武强介绍,目前盘锦市“稻蟹共生”农田面积已达到93万亩,正是凭借“一水多养、一地双收”的“稻蟹共生”循环种养模式,品质优良的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享誉全国。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前哨农场有限公司,农民驾驶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作业(2024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开展农作物种源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一批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2023年北大荒集团粮食总产量达到455.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77.1%,居世界领先水平。
这座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也因“湿”而美。拥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湿地,300余种珍稀鸟类栖息繁衍,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但曾有一段时间,这片湿地经历过“失地”的风险。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数十万青年来到这片“南大荒”,披星戴月挥汗拓荒,开启了油田开发、治碱种稻的艰难创业。
辽河油田出油了,盐碱滩涂改良了,城市道路平整了可随着时间推移,粗放的工业生产让河流变得浑浊;一些苇田变成稻田、滩涂变成养殖场,过度索取让湿地不堪重负。
如何守住湿地“生命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明了方向。
2015年起,盘锦市打响生态恢复发令枪,工作组逐一落实补偿转产、异地置换方案,到2020年实现辽河口湿地598个围海养殖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8.59万亩、自然岸线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就像一次刮骨疗伤,虽然很痛但值得。”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干部孙大志说,随着一片片潮沟被清淤疏浚,鱼虾开始洄游繁殖,湿地的生态功能开始复苏了。
与盘锦类似,经过多年开垦,黑龙江垦区一度面临生态环境急转直下: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逐年递减北大荒集团树立新发展理念,采取工程、生物、农艺20项技术措施综合施治,加强黑土地保护。
稳住了生态修复的“基本盘”,一批精雕细琢的环保举措正在两地铺开。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水稻智能育秧中心的水稻育秧大棚中拍摄的智能控温控水管理系统(2024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不断深挖绿色产能,减少化肥用量,垦区各地纷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粪肥还田。有机地块不能使用农药,就探索出一套物理除草法,除草率达90%。
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的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的地点进行晾晒(2023年10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盘锦湿地已是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
丹顶鹤雏鸟在辽宁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鹤类繁育保护站内嬉戏(2023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为 摄
西太平洋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休息(2024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辽宁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内的红海滩(2023年9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游客在辽宁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景区游览(2023年9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盘锦市以红滩绿苇、鹤舞鸥翔的生态之美,每年吸引近千万人次游客观光旅游。以湿地为品牌,盘锦市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和消费新热点。春季“观鸟赏花、踏青采摘”,夏季“休闲避暑、畅享田园”,秋季“观红滩绿苇、品蟹肥稻香”,冬季“嬉冰雪、泡温泉、住民宿、过大年”,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渐入佳境。
从辽河三角洲,到三江平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涌流。但盘锦市和北大荒集团的旅游开发并没有止步于自然景观。近年来,两地不断加入文化、体育、创意元素,让外来游客从美不胜收中收获惊喜连连,从而将“大流量”转化成了“好口碑”。
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碧波万顷的兴凯湖畔,一座红色丰碑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前巍然屹立,让走近的游客不由心生敬意。
70多年前,百万青年头戴瓜皮帽、啃着冷馒头,在寒冷荒原上战天斗地的豪迈,被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还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曾经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北大荒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如说,集团持续开发军垦文化,建设红色教育、研学基地,不断挖掘北大荒精神的时代价值。仅过去两年,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年参观人数就有20万余人次。
既打“文化牌”,也唱“体育戏”。盘锦市每到秋冬季节举办的“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和“冰凌穿越挑战赛”,因拥有绝美的马拉松赛道和中国最北海岸线的奇特冰凌,每年都会吸引众多跑友和极限运动爱好者前来体验。
依托这两个大型赛事,盘锦市举办“最北海岸线露营大会”、逐梦冰凌越野赛、动力伞大赛、帆船拉力赛等活动,做大盘锦芦花节、辽河湿地灯会等节会品牌,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吸引游客四季不断。202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2716.8万人次,同比增长64.5%;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13.3%。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内,工作人员在查看植物病菌捕捉分析设备(2024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人们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内游览(2024年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