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兵潘辉阳喜欢这样的天气,也喜欢他站岗执勤的位置:正对着海,视野开阔。雨中的椰子树,被呼号的风摇晃。远处的海,在雾霭中波涛汹涌。
潘辉阳是去年上岛礁的。新训结束,他分到海军南沙某守备部队。这里,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站岗时全副武装,即使一动不动,不一会前胸后背就湿透了。
站在这里,潘辉阳饱览了岛礁上的晨昏美景:早上,朝阳从海上地平线隆起,光芒从背后推来,一片璀璨;傍晚,绯红色的晚霞映着半边天空,慢慢在海天之际悄然隐去;晴朗的夜里,头顶上繁星点点,自己则是如此渺小……
2004年出生的潘辉阳是广东人。考上大学后,潘辉阳保留学籍参军入伍。青春年少时总是有无数热血梦想,这让他选择从繁华的城市来到远离大陆的南沙岛礁。
入伍一年多,潘辉阳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执勤。同一片美景,看过无数遍后,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开始变大。
一次,岛礁上的军营电视台找到潘辉阳,请他出镜拍摄。潘辉阳觉得,自己天天站岗执勤,能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他还是在镜头前讲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盛夏正午,队伍带到食堂前,战士们唱完歌进去打饭,海军南沙某守备部队夏教导员,却在门口驻足,盯着食堂前的电子大屏幕。
屏幕上,正在播放岛礁上最新一期的《军营新闻》。夏教导员喜欢从新闻里寻找他的兵。看到他们出镜,夏教导员比看到自己上电视还开心。
研究生毕业后,夏教导员被分配到南沙岛礁上。那时候,岛礁上各方面设施都很简陋。要说有什么新鲜事物,岛礁上的广播算一个。当时的领导觉得,这个新来的干部声线比较好,适合当广播的主持人。于是,赶鸭子上架,他就成了“主播”。
后来,因为岗位调整,他调走了。几年后,夏教导员再回来,看到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岛礁上软硬件都升级换代,还有了一个自己的军营电视台,播放的都是岛礁官兵自己的事儿。
如今,边看《军营新闻》边吃饭,已经成为岛礁上官兵的习惯。在新闻热点栏目里,官兵们能看到岛礁上最近的新闻;在专题节目里,他们则能一睹岛礁上优秀官兵的风采,了解其他专业岗位的日常情况。
遇到军营电视台里的“兵记者”来队拍摄,夏教导员总会把战士们推到前面。作为教导员,他深知这群官兵的辛苦和可爱。
因为曾当过广播主持人,夏教导员偶尔也会被军营电视台拉去客串电视新闻主播。
翻看过往的《军营新闻》节目,记者果然看见了夏教导员出镜。了解岛礁上这几年发展变化的同时,记者也见证了在镜头后忙碌的“兵记者”的故事。
一级上士邱果走到一辆电瓶车旁,把拍摄器材放上面,坐上驾驶位,开着电瓶车又出发了。
岛礁上,一场综合训练正在进行,邱果要赶往其中一个训练现场。他的任务是和岛礁上俱乐部其他几名骨干一起拍摄这次训练。他们打算在新一期的《军营新闻》上,把这次训练中各个战位的战友尽量都拍下来,让大家知道自己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即使没有外出拍摄任务,作为军营电视台负责人,邱果回到俱乐部办公室也是最忙碌的。
“下午拍什么”“这个剪成多少分钟”“这个内容什么时候用”……邱果工作起来总是不急不躁、有条不紊。这也是战友们都信赖他的原因。
邱果是军营电视台的初创成员之一。“那时候领导说,要把镜头对准基层官兵。俱乐部的几名骨干都没有做电视新闻的经验,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邱果说。
于是,他们在网上反复观看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到处搜罗资料、学习方法。不知道做什么新闻内容,他就去岛礁上相关部门了解最近的训练内容,再安排几个人分头去拍;为了找合适的新闻主播,他把能动员的力量都发动起来了……
第一期《军营新闻》只有5分多钟。在监控室保障电视信号的邱果,看到岛礁上所有电视机都在播放他们做的新闻,脸上绽满了笑容。
邱果拥有古铜色皮肤,一笑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说到开心处,他脸上闪现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岛礁上官兵专业差异性较大,平时战友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埋头干,彼此了解并不多。通过《军营新闻》建立的窗口,可以给战友们更广的视野。
“如果不是那次拍摄炊事班,战友们也不会知道,原来炊事员们这么辛苦!每天早上,他们5点多就要起来和面蒸馒头、炒菜。”邱果说起那次策划拍摄《岛礁十二时辰》的初衷。
战友们来自天南海北,口味不一。邱果策划拍摄的《岛礁十二时辰》节目播出后,官兵之间也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大家知道了,你还没起床的时候,已经有战友奔忙了好久;你吃饭的时候,另一群战友正在挥汗如雨。
这些年,邱果几乎见证了岛礁上的所有重大时刻,也跑遍了岛礁上的角角落落。走在路上,常有战友跟邱果打招呼:“邱班长,什么时候来拍拍我们啊?”
获得大家的认可,邱果自然高兴,但对他而言,真正令人骄傲的还是自己守岛礁10年的经历。
“以前,岛礁上吃不着豆腐,我们就自己做豆腐;长时间不下雨时,我们每人每天只能分半桶水用……”如今,岛礁上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来的战友不知道也想象不出以前的生活多么艰苦。每每给新战友讲到这些,邱果觉得很有意义。
这些年,邱果也有离开岛礁的机会,但他选择留在了这里。10年了,他以自己的方式守着岛礁,也守着自己的初心。
二级上士贺江辉和邱果同岁,也是军营电视台的初创者之一。“我们很荣幸,能够见证战友们的成长和变化。”他说。
第一期《军营新闻》正式开播时,正在食堂吃饭的战友们都抬起头,停下了手里的筷子。
“在电视上看到身边的熟人,战友们都是若有所思的样子。”岛礁上有了自己的电视台,这件事引起官兵们的热议。
新兵上岛礁、老兵退伍,是《军营新闻》每年的必做节目之一。“看似我们在拍摄重复的事情,但其实不是,因为遇上的人和事不一样。回看战友们刚来时的情形,再对比记录他们在岛礁上的成长过程,很有意义。”贺江辉说。
让贺江辉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军官陈伟培。那时候,从军校毕业的陈伟培刚一来,就被军营电视台拉过来,做了一期《军营新闻》。
从来没有出镜经验的陈伟培,录制全程高度紧张,声音发出来都不像自己在说话。
正因为那次经历,下基层当排长的陈伟培,还没等自我介绍,战友们就叫上了他的名字。
当排长、组织活动、参加大项任务……贺江辉看到,出现在电视镜头里的陈伟培越来越沉稳。
老兵退伍的时候,从招待所门口一直到码头,会站满各个单位送行的战友。车慢慢开,路两侧的战友开始敬军礼。车走到哪里,礼就敬到哪里……
老班长刘德伟退伍的时候,是贺江辉最难过的一次。他上岛礁后,是老班长带着他学专业技能、学为人处事。
贺江辉给老班长做了一个视频短片。老班长看完后,半天没有说话。贺江辉知道,这时候,最好什么都不说。
贺江辉至今都觉得惋惜,老班长退伍时,岛礁上还没有军营电视台,要不然,应该有更多官兵知道他的故事。
“记录青春,见证彼此成长是幸福的。”守岛礁8年,贺江辉珍惜收获,期待未来。
二级上士黄春茂不爱说话。外出拍摄回来,他不是静静坐在电脑前剪片子,就是琢磨那本亮黄色封面的《摄影美学》。
到南沙岛礁当兵,黄春茂刚开始还有一点遗憾。不过,上岛礁第一天,眼前这片碧蓝澄净的海彻底征服了他:“这是我见过最美的海。”
在黄春茂的镜头里,战友们的形象饱满又立体。他用独特的镜头语言,一步步触及战友们的内心。
黄春茂大学攻读的环境科学专业,加入军营电视台后,他才开始钻研如何制作电视节目。他钻研摄录器材,反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军事节目,经过2年多的摸索实践,他的作品已经让战友们惊艳。
岛礁上举办新春晚会,官兵齐聚礼堂。黄春茂则站在角落,为新一期的《军营新闻》拍素材。
灯光暗了,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开场视频《逐浪》。播放结束,灯光亮起,黄春茂听到旁边不少战友小声说:“拍得真好。”
为了做好《基层之窗》这个专题节目,黄春茂常会在凌晨赶到战友们的战位进行跟拍。他认为:“只有抓到最打动人的故事,才能更好地把战友和他们的工作展现好。”
“有的战友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每天干的都是些日常工作。其实,这些日常对不同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黄春茂说,“当你调整景深,会在看见别人中看见自己。”
下士包一鸣和黄春茂是同一批战友。今年春天,因为岗位需要,包一鸣到俱乐部跟着邱果学摄影摄像。
第一次拍摄时,邱果给包一鸣讲了一下拍摄要点,留下一句“放心大胆拍”,便走了。就这样,包一鸣当了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后,逐渐有所进步。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电视上,包一鸣很开心:“一件事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原来并没有那么难,关键是得先踏出第一步。”包一鸣觉得,自己比以前更有自信了,战友们也说他开朗多了。
在军营电视台的素材库里,记者看到了更多官兵的平凡故事,他们有的已经在这里扎下根,有的已经依依不舍地离开,还有的刚刚到来……
在最新一期专题节目中,背景是哨兵们面对的一片海。对南沙战友们而言,这片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登上南沙某岛礁采访时,听说岛礁上有个官兵自己办的军营电视台,我起初觉得很新奇。
仔细看过他们的作品后,我被深深感动:虽然制作班底只有几个人,但他们以近乎专业的水平,忠实记录着战友们的日常。多年来,小小的军营电视台为战友们的军旅生活添加了一把调味剂。
有时,我会跟着军营电视台这群“兵记者”出去拍摄,偶尔也为他们的《军营新闻》客串出镜记者。
这段经历,让我有了一股强烈的冲动:写写岛礁上军营电视台这群“兵记者”,将战友们的故事展现到更大的媒体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海疆儿女奋斗强军的风采和闪闪发光的青春。
在这里,战友们常说,上岛礁就是上前线、就是守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岛礁上的“兵记者”是名副其实的“军事记者”。他们用更近的距离和更具共鸣的视角,记录着岛礁上官兵的家国情怀和青春梦想。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把这群“兵记者”的故事讲好。史铁生说,写作的缘由之一,就是维护和壮大人的梦想,尤其是梦想的能力。我想,将他们的故事记下来,或许有同样的作用。
那是潘辉阳在岛礁上过的第一个新年,也是他第一次在《军营新闻》里亮相。这名年轻的战士看到了自己,战友们也看到了他。
不久后,潘辉阳参加了一次大项任务。任务归来,他再次接受了军营电视台的采访。第二次在电视上看到自己,他开心极了。
张湘粤一天的工作从设备巡检开始。他和战友一起检查各个装备系统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经常到岛礁上各单位进行设备维护。
对自身岗位在战备工作中的重要性,张湘粤有着深刻认知。受环境所限,岛礁上许多问题必须立足自身解决。工作时,张湘粤和战友几乎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焦灼感中度过的。
为了能应对更多工作中的难题,张湘粤一有时间就钻研专业领域知识,并且连续两年在上级组织的专业岗位比武中获得名次。
努力,终会被看见。近期,张湘粤成为军营电视台《强军先锋》栏目锁定的新人选。
“以后更得好好干。”张湘粤告诉记者,自己能上军营电视当然高兴,更欣慰的是“大家知道了我这个岗位每天都在做什么”。被看见、被理解,何尝不是一个人工作动力的来源!
在远离大陆的南沙岛礁上,有许许多多个“潘辉阳”和“张湘粤”。他们默默坚守,自是有职责和使命感驱动。不过,他们也会因为各种方式的被看见,壮大内心、滋养自信。当平凡的个体因此而拥有更丰盈的生命力,青春的意义变得更加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