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大企业陷入流动性紧张,大家都在猜测下一个可能谁会爆雷。于是在融创中国业绩会上,有人问了融创董事会主席孙宏斌一个问题:你怎么看现在某些大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
孙宏斌回答称:“出现问题的企业都是基本问题,但是要预计谁会暴雷挺难,自己的公司了解都比较难,别说别人的公司了,但我知道我们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肯定没问题的,除了我们以外都有可能暴雷。”
孙宏斌如此信心满满,符合他一贯的乐观与强势风格。不过,无论从房地产的宏观形势来看,还是从融创的基础面来看,融创不会爆雷仅仅是一种自我表态。
世范区在上月推文《》中,曾提到融创有“两个轮子”销售和并购来实现高周转,在今年都备受挑战。现在从中期财报来看,融创“两个轮子”都跑不动了,中期数据表面上不错,其实隐忧不少。
据融创中国2021年中期财报,截至6月30日融创中国实现营业收入958.2亿元,较同期增长23.9%。其中91.3%为物业销售收入,共计875亿元,同期增长19.7%。
不过,在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增加的幅度也在扩大,达到27.3%,增加金额为162.5亿元。销售与市场推广成本的增加幅度则更为惊人,达到45.8%,从去年同期的26.2亿元增加到今年的38.2亿元。
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增加12亿元,可见融创营销力度之大,但这块费用加上增加的成本,差不多可以抵消掉增加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说,在今年上半年融创卖房子没有卖出什么利润,而是文旅、物业管理及其他收入保证了基本盈利。
融创为什么增收不增利?从财报披露信息来看,应该是让利降价销售所致。从融创公布的已交付总建筑面积来推算,融创在去年中期的单价尚高达1.5万元/平米,今年上半年却只有1.12万元/平米,下降幅度高达25%!
看来,为了加快销售,促进资金回笼,融创降价卖房的力度一点不亚于恒大等同行。想想也是,同行都在降价,你不降价怎么卖得动?
实际上,近年来融创的策略一直在降价促销,从2014年的21000元/平米左右,2018年的15200/平米,一直降到现在的1万元出头。
由上图不难看出,在前几年房地产进入调控周期以来,融创保持销售快速增长、跻身房企头部的一个秘诀就是降价、降价、不断降价。通过价格战促进销售,迅速回笼资金,来实现高周转。
然而在各地纷纷出台限制降价的措施后,融创通过销售促增长的这个轮子越来越转不动了。对于开发商的降价销售,被说成“恶意降价”,轻则约谈,重则查处,比如恒大为回笼资金优惠销售,这些地方就对恒大进行了处罚、禁止:辽宁省沈阳市沈抚改革示范区、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经济开发区、浙江省龙港市、山东省菏泽市等。
融创搞降价销售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去年7月13日,融创位于郑州惠济区的大河辰院项目降价3000元,一边引发排队疯抢,一边是先期购房者闻讯维权。实际上,不仅仅是郑州,融创多地项目都因为降价引发业主维权,如天津的多个楼盘出现了业主围堵售楼部的事件,起因都是因为降价。
天津御河宸院项目的均价,从1.2万元直接下调到8000至9000元,最高降幅33%,引发业主激烈维权。最后还是监管出面,不予天津融创办理网签手续,并责令退还、赔偿。
现在对开发商还真是难,涨价是政治不正确的,而且有限价,现在想降价卖房快点回笼资金,也被约谈,“恶意降价”的罪名也担待不起。如果房子不卖掉,那就眼看肉烂在锅里?那高额的融资利息如何清偿?
即便如此各家房企还是动足了脑筋,除了内部员工卖房优惠之外,融创还弄出了“工抵房”,相当于是暗渡陈仓卖房。
“工抵房”是指开发商没有流动资金付给工程方的时候,会提出让工程方拿房子,抵销账款的情况。工程方也并不是真的要持有这些房子,但是看在折扣比较大、还能回收现金的情况下,会选择拿房子,再转卖给客户去套现。
一般来说,工程方是不大愿意接受这种以物抵债的方式。但是,谁让自己是乙方呢?更何况甲方的确要靠卖房才有现金流。不过,从网上发布的融创工抵房信息来看,融创的工抵房不是少数。融创能够让乙方这么容易接手房子,还是有自己的一套。开发商不只是转给工程方了事,而是让中介代理参与来帮工程方卖房回收现金,这样就更容易让工程方接受“工抵房”。
不过,融创以“工抵房”的形式变相降价,也引起一些用户不满,已经在媒体上呼吁制裁融创的“恶意降价”:
融创“工抵房”会否引发监管注意还很难说,不过随着今年房地产形势越来越严峻,相信开发商推行“工抵房”会越来越多。
孙宏斌曾公开说,房地产开发商最高降价的幅度不能超过30%,不然,房地产开发商就无法存活下去。
从上述融创降价的例子来看,融创不仅一直在降价,而且有些项目降价幅度超过30%。可见,不断降价的融创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可以。但是,降价后能否保证质量,这是一直伴随着融创降价的问题。
从网上投诉信息来看,2016年以来关于融创质量的投诉就没有断过。据中国科技新闻网根据微博进行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1月到9月,融创中国在全国19个城市曝出维权事件。
网上关于融创质量的投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高周转与房屋质量几乎天然相悖,不合理的赶工极易造成产品质量问题,这在各家房地产企业中都普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且是长久住的,就不能再采用这种高周转方式来运营。房地产企业必须转到追求品质、促进民生福利的道路上来,在这个形势下,融创跑不动也是必然的。
在今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孙宏斌曾提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达到20万亿、出现三家万亿房企的信息,无疑,融创定在其中。但是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孙老板没有再谈万亿大目标,反而提前打起了“预防针”。他说,“今年下半年的销售压力很大,预计下半年市场还是会比较惨烈的。”
从融创2021年上半年财报来看,融创归母净利润为119.9亿元,同比增长9.4%;每股盈利2.62元,同比增长8.7%;三道红线状况进一步改善,对于财技“魔法师”孙宏斌而言,由黄转绿应该不成问题。而且,他的战略目标,就是把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信用评级排在第一位的,在此之下,可以适度降低负债及拿地规模。
为了生存,融创适度降低负债及拿地规模,也意味着融创压低了发展目标。不过,对于民营房企来说,只有上规模才能生存,只有大才不会倒,这是孙宏斌近年制定万亿大目标的一个原因。但是,现在的宏观形势已让房地产市场如惊弓之鸟。
过去的房地产调控都可说是周期性,与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但是现在这波政策不再是周期性调整,而是运动式的排山倒海,导致市场的底层逻辑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当孙宏斌乐观的说融创不会爆雷的时候,历史老人在偷笑——在过去几个月,不仅市场估值体系彻底废了,房地产市场基础也已不复过往。
这个形势是中国搞市场经济以来前所未有的,与房地产市场一样,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处在漩涡中心,而且这个漩涡目前看来是不断内卷下沉的……
这就像是如来佛的手掌心,孙宏斌纵使是孙悟空,有三头六臂,有七十二般变化,能跳得出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