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深圳特区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深圳天文爱好者将有“家”了》的消息。消息开头写道:“剪彩丝花用陨石镶嵌,天文望远镜成了丝花支架。这个别致的剪彩仪式昨天出现在深圳会展中心‘天文爱好者之约’主题论坛。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深圳市天文学会现正在公示中,不久的将来,深圳的天文爱好者将有‘家’了。”
2024年10月23日,深圳政府在线转载了这样一则消息:“近日,深圳市天文学会第四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深圳市气象局多功能厅成功召开,来自各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天文学术研究、天文教育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共计105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深圳市天文学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天文学术交流、天文教育、天文科学传播和天文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了数百场天文活动,开展深圳赛区的全天文台等知名科学家来深进行讲座,充分体现了市天文学会的专业能力。”
其实,除了深圳市天文学会,深圳的天文爱好者还活跃在微信群、QQ群、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他们是医生、教师、软件工程师、物流行业从业者、证券分析师……“天文爱好者”是他们的共同身份,他们是这个城市的追“星”一族,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寻找头顶的星光,从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感知宇宙的浩瀚与神奇。在很多天文观测活动现场,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
今年1月20日,发生了“金土相合”的天文现象。虽然这两颗行星实际上在太空中的距离仍相隔十几亿公里,不过从地球看过去,两颗行星像是挨在了一起。所以,这一现象也吸引了大量天文爱好者。
其中,深圳西涌社区是我国首个以夜晚观测星空发展起来的社区,很多人赶往那里进行观星。西涌位于深圳市最东南端,这里距离市区60公里,是深圳市光污染最少的一个区域之一,三面环山,这也是深圳市天文台选址于此的重要原因。
2024年,深圳天文台区域年度到访客流达到110万人次,国庆假期到天文台和西涌拍摄、观测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天文爱好者超过6000人。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一颗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的逆行轨道长周期彗星,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运行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周期长达61751年。也就是说,六万多年才能一遇。2024年10月15-18日,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进入最佳观测期,不少深圳天文爱好者下班后就登高、爬山,寻找西面视野开阔的公园或视线无遮挡的观测点,等待彗星从眼前掠过。
随后,深圳市天文台面向天文爱好者征集到的彗星图陆续发布。在征集到的彗星图中,除了拍摄自深圳市天文台所在的西涌暗夜社区外,还有拍摄自深圳湾公园、求水山公园山顶、深圳大学城、福田区莲花山山顶、福田区竹子林、小南山、西湾红树林、前海演艺公园、梅林中康路、福田福荣路、福田保税区、光明区凤凰街道、坪山区中心等地。
在深圳,还有这么一群发烧友,为了亲眼目睹重大的天体现象,他们的足迹甚至遍布世界各地。
据此前媒体报道,早已退休的中学地理教师伍树人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经担任深圳市第三届天文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天文学会理事。作为学校的天文知识指导老师,他不仅培养了上百名天文爱好者,为了观看天文现象,他还跑了很多地方。
1997年,他在漠河观看日全食,这是20世纪在中国境内最后一次日全食;199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观看日全食,这是20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后一次日全食。2001年,在非洲津巴布韦观看日全食,这是21世纪全球第一次日全食。这些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伍老师一个都没有落下,并留下了宝贵的摄影资料。
“同学们能在比赛中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多少还是有点意外的。”深圳市致理中学地理教师曾达对记者说。
深圳市致理中学是一所2023年9月才成立的公立高中,曾达是一位去年才从北大深圳研究院硕士毕业的新老师。但就是这样一所新学校的新老师,带领学生在天文知识竞赛中“摘星”——2024年广东省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深圳赛区)比赛成绩于去年10月公布。根据比赛规则,深圳市致理中学有1位学生获得一等奖,进入决赛;5位学生获得二等奖;9位学生获得三等奖。此外,深圳市致理中学荣获“优秀组织奖”,曾达、张启两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据了解,广东省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是由广东天文学会、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的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青少年天文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8届。该项赛事是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22-2025年面向全省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的规范性竞赛之一。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致理中学青年地理教师曾达。他说,之所以对这么多学生获奖有点意外,是因为比赛竞争很激烈,高年级组共有21所高中,608名学生报名参加,而致理中学是一所当时成立才一年的新学校。当然,另一方面他也觉得在情理之中,“学校将科创教育作为特色来抓,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热情,也是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他接着介绍说,竞赛考察内容包括天文常识和星空知识、基础天文观测和理论知识及其应用、天文学史和天文新闻、国内外著名天文观测设备以及与广东乡土地域有关的天文知识等,同学们一方面喜欢天文,另一方面也很努力,所以一口气拿了这么多奖。
事实上,天文教育是深圳中小学教育的一大亮点,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有特色的天文教育活动。2022-2023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决赛中,由三名入围决赛的深圳选手组成的广东深圳领航队,在该次比赛中取得了一金两铜的好成绩。
2020年5月15日上午,深圳中学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共建的天文创新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在深圳中学立人楼508会议室举行。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天文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共同规划建设深圳中学新校区的天文台和天象厅,打造全国最好的中学天文台;共同开发天文课程、策划中学生天文科研和科普活动、举办天文科普讲座、校外参观实践和天文竞赛培训;深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
彼时,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致辞说,“天文学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杜甫也有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深圳中学的天文教育起步很早,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早在1993年就在深圳中学举行过年会,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是深圳中学1989届校友,在校时就是深中天文社的成员。”他还谈及,天文创新实验室的揭牌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将在深圳中学新校区共同筹建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学天文台和天象厅,共同开发天文课程、开展天文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专业的天文学学习环境,助力打造基础天文教育的先行示范区。
作为一所名校,深中盛产天文教育方面的新闻。2021年11月6日14时,一年一度的“腾讯科学WE大会”正式揭幕。会前,深圳中学学生周恩正对话大会其中一名演讲嘉宾——诺奖得主罗杰·彭罗斯,成为会场的一大亮点。周恩正彼时是深圳中学一名高三学生。从小就喜欢科学的他,也是一名全能型学霸,近年所获奖项无数,覆盖了数理化多个领域。
对话中,周恩正围绕宇宙、黑洞、量子等学术领域,以及如何投身科研的问题向罗杰·彭罗斯发问。谈及能与这样的科学界泰斗对话,周恩正对媒体表示,“学到了更多,了解了更多,开拓了见识。”
2024年12月16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名单,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天文观测与摄影”特色课程位列其中。
自2007年建校以来,深圳二高一直非常重视天文特色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学校教学楼顶楼设有专门的天文基地功能室,日常观测拍摄所需的天文器材配备十分齐全,包含各口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太阳望远镜、双筒镜、赤道仪/经纬仪等支架系统、导星CCD等,可同时供多个小组观测使用。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两万年前,骨棒上雕刻了月亮的月相变化;五千年前,洞穴壁画上记录了天空异象;两千年前,浑天仪可以推演星体运行规律……如今,载人航天、探索火星相继成为现实,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
2024年11月,正值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期间,深圳图书馆通过“知识讲授+走读研学+交流研讨”及“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开展了8场天文通识科普课及4场户外文化研学活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讲授天文知识,同时带领市民走进深圳市天文台及西涌国际暗夜社区,体验暗夜科普活动,共同探索宇宙奥秘。
▲2023年4月10日,国际暗夜协会执行主席拉斯金·肯德尔·哈特利在“西涌国际暗夜社区”授牌仪式上致辞。新华社资料图
2024年8月,由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团工委、南澳办事处西涌社区联合主办,深圳市天文学会、西涌暗夜天文馆协办的公益天文研学活动,吸引了来自市内各区的50余名学生前来参加。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星辰解密课堂”,南方科技大学主讲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系外行星的发现历程、形成机制以及寻找外星生命的科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问答与模拟实验,激发了青少年对宇宙未知的好奇心。
2024年4月,在深圳西涌国际暗夜社区获得认证一周年之际,由暗夜国际发起的“国际暗夜周”活动走进了深圳校园。在深圳市天文台的大力支持下,深圳中学梅香学校和深中南山创新学校的共约60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聆听了由深圳市天文台的博士讲师以及深圳中学的天文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
早在十年前,就有一家公益机构发起“瀚海无垠未知神秘之旅”公益项目,将天文课程带入到深圳多所中小学和多个社区。深圳还开设了流动天文馆,使用改装大巴车搭载移动天象仪,开上街头;开办社区星空影院,在露天场地播放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纪录片并同步讲解。
深圳还有一些自发的民间读书会在不定期推广天文科普阅读。有一次,主持人推荐了美国科普作家比尔·布莱森所著的《万物简史》一书,一个读书会成员在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原来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小的奇点——一滴墨水拥有5000亿个质子,而这个奇点只有一个质子的十亿分之一;原来宇宙是弯曲的,它根本就没有我们设想的边缘……该书还用了许多有趣的比喻来帮助我们想象已知宇宙的大小。比如,目前已知宇宙有1400亿个像银河系一样大的星系,如果将一个星系比作一粒冰豆子,这些豆子可以塞满一个大礼堂;在一张成比例的太阳系图上,如果将地球的直径缩小到大约一粒豆子的直径,土星便会在300米以外,冥王星会在近3公里外,而整个银河系有千亿个太阳系大小的星系。”
回到“行星撞地球”的话题上来,自称追“星”一族的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说,其实,在太阳系的外围大约有数十亿颗彗星组成的彗星带,由于星体引力的原因,不时会有一些彗星从彗星带中脱离而出进入太阳系,乃至成为地球的“不速之客”。“但对此我们不必杞人忧天,带来重大灾难的撞击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对普通人来说,关注彗星、关注星空、关注宇宙,主要是可以藉此从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暂时挣脱出来,学会在宇宙的坐标下观照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