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教育会展的多功能建构——从单向展示到多维对线
5月16—18号,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办。聚焦时代和教育关切命题,以“‘育’见AI,智启未来”为主题,近130家教育单位齐聚,集中展示在AI+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成果,为期3天的线万人次参观。
《上海教育》杂志6月1日刊推出了“书写智启未来新答卷”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专题报道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仲立新撰文,解析了这场教育盛会的深层价值。教育会展的多功能建构:
从单一的成果展示到集束传播、交互分享和理解体验三大功能的有机整合,教育会展已完成了从“展示橱窗”到“对话场域”的范式跃迁,成为调节教育关系、重塑教育认知的社会调节器。
上海教博会通过精心策划的议程设置,对年度重大教育主题“人工智能赋能和重塑教育”进行了立体化包装与集中释放。这种集束传播绝非简单的信息叠加,而是形成了教育学意义上的“认知锚点”,即通过高密度的优质内容输出,在公众心智中建立关于教育发展的清晰坐标。在信息密集而又碎片化的时代,这种系统性的主题宣传有效抵抗了教育话题被过度功利化和娱乐化消解的风险。传统媒体的密集报道和数智媒体的广泛传播构成了教育的多声部合唱,既有宏观政策解读,也有微观个案呈现;既有数据支撑的理性分析,也有情感饱满的人物故事。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集束传播策略暗合了传播学中的“螺旋式上升”模型,即不同媒介渠道的内容相互印证补充,最终形成强大的认知合力。尤为可贵的是,这种主题式集束传播并非单向灌输,而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创造了参与式传播的新形态,让教育主题的讨论从会展现场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在上海教育博览会的场域中,政府的教育政策阐释、学校的实践经验分享、科技企业的前沿应用,这种跨界交互打破了教育界长期存在的“孤岛现象”。当中学校长与人工智能专家就智慧课堂的应用瓶颈展开深度对话,当职业教育专家与企业高管共同探讨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信息交换,更是教育生产关系的重要重构。这种交互产生的化学反应远比简单物理叠加更有价值,它催生了教育理念的杂交优势,激发了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创新思维。会展期间举办的多场专业论坛和教育实践研讨,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临时但高效的“教育创新共同体”,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在这里找到了价值共识和合作契机。从社会学视角看,这种交互平台功能有效降低了教育创新的机制成本,为教育系统注入了宝贵的“社会资本”。
在“教育内卷”成为集体心理的当下,数以万计的家长通过亲身体验教育创新成果,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迷思。当一位母亲在展台前了解到多元智能理论如何解释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当一位父亲通过VR技术直观感受职业教育的高科技含量,这些体验都在悄无声息地解构着“唯分数论”的认知框架。大批学生通过互动项目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倾向和潜能所在,这种发现对于构建“适切教育”选择能力至关重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沉浸式体验创造了宝贵的“认知重构时刻”,即在特定情境刺激下,个体得以跳出固有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教育选择。会展的现场咨询服务更提供了个性化指导,将宏观教育理念转化为家庭可操作的教育方案。这种理解体验功能的社会价值持续凸显,为过热的功利化教育竞争提供了理性降温的公共空间。
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力量共同塑造教育生态的今天,教育会展恰如其分地扮演了“界面”角色,既传导政策导向,又反映基层创新;既展示技术进步,又回应民生关切。这种平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精巧的展陈设计。这些设计暗含了调节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价值导向。同时,会展通过功能模块的有机组合,创造了教育意义生产与传播的完整闭环,推动了教育观念从认知到认同,教育实践从理解到行动。展望未来,上海教育博览会的功能创新仍有巨大空间。但无论如何演进,教育会展的核心价值不会改变,即始终是连接教育理想与现实的重要媒介,是不同教育主体达成理解的公共平台。
当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闭幕之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三天的思想激荡,更是一种教育对话模式的成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能够建构理性教育讨论的公共空间本身就是一种重大文化成就。教育会展的多功能建构启示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态需要精心设计的社会互动机制,而这类机制的创新,或许正是缓解教育焦虑、推动教育进步的隐秘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