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功能,正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平台整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了多种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为实现教育公平和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信阳市紧跟这一趋势,在2023年的实践基础上,持续推进了一系列应用实践活动。我台陆续报道信阳市2024年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部分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平台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而且为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今天展示我市2024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案例最后一期。
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3个试点市之一,在信阳市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按照“统筹谋划、精建团队、试点先行、深入调研、应用为王”的工作布局,持续推进国家平台应用推广工作。
信阳市自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上线以来,高度重视其推广应用,构建了以教育体育局为核心,县区及试点试用学校联动的组织体系,成立了市推广应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制定了《信阳市教育体育局关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实施方案》,设办公室于市现代技术教育服务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与管理,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为平台应用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信阳市高度重视专家团队建设,精心组建专家团队,构建了多层级、跨学科的专家指导体系,如河南朱莉专家团队、河南曹建国专家团队、河南朱宏燕专家团队、陶长霞团队、刘红梅团队、熊家明团队、王西梅专家工作室及各学校的研修团队,这些团队通过定期研讨、交流分享、实践指导等方式,在平台应用推广、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研生态,为平台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指导和咨询服务,通过以点带面,推动信阳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信阳市的三支省级专家团队均获得了国家级认证。
为了加速推进平台应用进程,我市先期选取了试用学校和罗山、商城两个试点县作为先行者,通过制定方案、团队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调研督导、创新应用模式等措施,实现平台资源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涌现出“双师课堂”、“区域推广”等成功案例,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宝贵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还评选出了四所学校作为示范校,这些示范校不仅在智慧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成为了引领区域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力量。
乡村教学点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针对乡村教学点的特殊需求,我市以信阳市浉河区金牛山办事处和孝营小学为应用研究基地,积极探索平台在乡村教学点及乡村学校的应用模式,致力于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教育蜕变,实现教育公平。
为确保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取得实效,信阳市将平台使用情况纳入年度教育工作综合考评体系,将平台资源的有效应用纳入各类评比活动,以赛促学,将平台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标准重要内容,切实融入备课、上课、课后服务、教学研究等学校教育活动全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评选、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省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申报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应用平台资源开展教学创新,并通过各类活动中发掘出一批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秀课例,对表现突出的人员及单位,及时进行表彰, 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平台资源的广泛应用和深度开发。
自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以来,信阳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全面推动该平台在全市范围内的深入应用与融合。截至2024年12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注册用户超74.35万,学生、教师、家长用户分别达47.08万、11.94万和13.04万,累计访问量突破3亿次,区域激活率100%,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平台在信阳市教育领域的广泛影响力,也反映了其深度渗透至日常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通过暑期在14所试用校问卷调查显示,网络覆盖教学场所68%,录(直)播教室普及率为58.98%,整体来看,学校的无线网络覆盖和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较为普遍,但教师用计算机配备率仍有提升空间。
通过今年暑期问卷,我们了解到信阳市一线教师对国家平台的认知度普遍较高,这得益于前期的大力宣传与推广,但应用能力与频率不均。仅有39.27%的人了解并能熟练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每个模块的功能,57.44%的人只掌握部分功能,3.29%尚不熟悉。约56%教师保持每周1-2次使用频率,而5%教师几乎不使用,凸显培训与应用激励的重要性。这表明在平台操作技能培训和资源深度挖掘方面仍需加大力度,在推动平台普及的同时,必须注重提升教师的应用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主要目的包括进行教师研修、自我学习、了解课改动态、搜集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创建群组,其次是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和课后服务、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来看,教师研修和资源搜集是使用智慧教育平台的主要目的。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备课方面的使用率最高,占比77.21%。其次是自主学习、教师研修、双师课堂,相对而言,家校交流和其他应用场景的使用率较低,分别仅为13.24%和4.77%。整体来看,教师相关的应用场景使用率较高,而家长和学生相关的使用率相对较低。这可能说明平台在这些方面的功能还不够完善或家长、学生对这些功能的认知度不高。
97%的教师参加了国家平台寒暑假教师研修活动,87%的学校组织师生参加了国家平台上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这表明平台在推动教师研修及师生阅读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仍有个别学校或教师没有参加以上活动,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学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针对平台推广应用中的技能短板和需求,我市组织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培训活动。通过教师研修系列活动和培训者培训会,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平台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还促进了区域间信息化应用经验的交流与共享。专家案例分享、实地观摩等形式,让参训人员直观感受平台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激发了他们探索和实践的热情。
积极开展实践应用,聚焦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培训-实践-调研-研修-提升”的探索之路。试用校责任专家负责开展校本培训及应用实践,学校收集应用全程推进数据并及时总结反馈。专家团队根据出现的问题制作本土资源在平台发布,结合专家进校进行指导,精准解决问题,试用校再次进行应用探索,并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团队再次在调研反馈的基础上,依据普遍存在的困惑组织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全区域的教师培训,开展专题研修活动,最后回归学校再实践再应用再提升。
同时专注于国家平台的创新应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应用的研讨和实践活动。如今年4月我们在三区六校开展了以双师课堂助力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的平台应用创新研讨活动,来自各试用校的10余名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活动包含上课、说课、议课、研讨及反馈五个环节,这些教学活动显著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乡村教学点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针对乡村教学点的特殊需求,我市积极探索平台在乡村教学点及乡村学校的应用模式,致力于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教育蜕变,实现教育公平。
我市秉持“应用为王”原则,整合平台资源,构建教师备课、双师课堂、教师研修等模式,促进教师自主学习、集体教研及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创新课后服务、答疑辅导、作业设计场景应用,鼓励学校开展个性化兴趣社团与拓展课程,利用平台数据分析,设计精准作业,助力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专家团队还开发了数字化校本课程,打造了“双师课堂助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范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深度学习的路径更加明晰,让减负提质落到实处。这些模式的构建不仅为各试用校提供了示范引领和实践路径,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还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为鼓励创新、推广经验,我市组织开展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过打磨一批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的案例脱颖而出。2024年已在信阳教育电视微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