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初启,万事可期。1-2月,在中央主流媒体的视角下,核工业人坚守岗位,以奋斗之姿喜迎新年开门红。
从“玲龙一号”外穹顶吊装到漳州核电“华龙一号”机组开工建设;从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开工,到ITER组织与中核工程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核工业人在新起点上奋力谱写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加快推进核强国建设而团结奋斗。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告别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的2023年,中核集团迎来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2024年。
1月3日,《学习时报》刊发余剑锋董事长署名文章《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介绍中核集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效。2月,2024年第2期《党建》刊发余剑锋董事长署名文章《以强核报国之志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支撑》,展现中核集团勇担责任使命,以强核报国的实际行动把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核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1月29日,《学习时报》“特别专题”版面刊发《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奋力打造华龙一号标杆》《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打造具有中核特色的一流绿色能源企业》《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讲好新时代核工业发展故事》系列文章。作为典型案例,从实现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和提升品牌管理水平等不同侧面,展现了中核集团奋力“建设先进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核工业集团,推动建成核工业强国”的新时代“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实现的奋斗历程。
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9周年之际,中核集团于1月15日举办“核力无限 共创未来”2024年新春记者见面会,发布中核集团2023年度十大新闻、“了不起的核工业”品牌故事,并颁发第四届中国核工业新闻奖,同时启动“大国底气从核来·重走核工业路”媒体行活动。现场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能源报等近30家媒体记者代表参会。当天活动在中核集团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等全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向公众精准传递中核好声音,展示核工业科技、开放的形象。整场活动以极高的完成度呈现,同时取得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良好效果。
2月6日,海南昌江核电厂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外穹顶吊装完成,反应堆厂房主体结构至此全部施工完成,引发舆论聚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财经频道《24小时》《正点财经》《经济信息联播》、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今日环球》等栏目累计播出视频报道7次,《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积极参与报道。
1月30日上午9时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医用同位素堆在四川正式开工建设。这不仅是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医用同位素生产堆,也是国内首个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话题得到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积极参与报道。
正月初三,漳州核电项目举办复工培训,约480名员工在参加完复工培训后,立即投入到工作中。2月22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再传捷报。漳州核电二期工程3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标志漳州核电二期工程建设序幕全面拉开。截至2月23日10时,相关话题被人民网、央广网、新华网、CCTV、中国科技网等媒体报道及转载共计737篇,其中,新闻媒体报道438篇,客户端146篇,微信64篇,微博27条,论坛博客28篇,视频34条。
2月11日,新华社客户端发文《锦绣中国年·“上天入地”过大年|戈壁深处的春节坚守》,关注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研人员春节坚守北山实验室。同日,封面新闻网刊文《第一次春节值班 李阳:我在深山里感受着祖国发展脉动|新春走基层》,介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员工春节坚守岗位,保证岷江堆的安全稳定运行。
2月18日,《辽宁日报》发文《重点工程建设忙》,关注徐大堡核电站建设人员不畏严寒,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核电站早日竣工贡献力量。
2月2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把大国工程干成、干好》,关注霞浦核电一线工作人员,节日期间坚守岗位,发挥专长,为大国工程贡献智慧才干。
2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文《中国人的故事|看春晚享团圆,愿你逐梦山海间追光星辰里》,讲述中核集团中核二三核级焊工尔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从四川藏区放牛娃成功“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焊工的故事。
1月1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秦山核电基地传来“开门红”捷报,该基地9台核电机组2023年度平均能力因子达到96.8%,根据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已有公布数据,该业绩在全球6台机组及以上核电基地中位列第一,创造了同类基地安全稳定运行的新纪录。人民日报、新华财经、CGTN、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日报网、人民政协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国家能源局公众号、国资小新、国际在线、环球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科学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电力报、科学网、中国能源新闻网、中国能源网、澎湃新闻、封面新闻、浙江日报潮新闻、中国核工业报进行了聚焦报道。
1月14日,《人民日报》发文《“华龙一号”配上安全“盾牌”》,点赞“华龙一号”通过“能动+非能动”相结合的设计,加强核电站“纵深防御”。1月30日,《人民日报》发文《打造“华龙一号”标杆 擦亮中国核电“国家名片”》,关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运三周年以来,始终保持安全运行,累计安全发电超410亿度。2月13日,中国科技网发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项技术,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指出“华龙一号”已形成完整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既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批量化发展的主力堆型,也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1月8日,《人民日报》发文《核探测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中核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副总工程师王国宝,中核集团核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何高魁接受媒体采访,介绍核探测技术在科研、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及原子能院在核探测技术领域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
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报”于1月8日发文《采铀一线正蝶变》,关注中核铀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了铀矿冶环节的生产质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铀矿冶人生产生活环境,使地浸铀矿山和天然铀产业成为核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鲜活案例。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国在成功安装其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中国人将再次为ITER计划顺利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除硬新闻外,中核集团借助央视科教频道和少儿频道、北京卫视、总台《经济之声》、《光明日报》等渠道,多维度开展科普活动,增进公众对核科学关注度收获积极反馈。
1月1日,北京卫视策划《踏上新征程2024科学跨年之夜》节目,邀请十位顶尖科学家带着不同领域的前沿性科研成果为全国观众上了“2024年第一堂科普课”。其中,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华龙一号”型号总设计师霍小东作为探访嘉宾,带领观众实地探访“华龙一号”。当天,全网直播总观看量达700万。其中,新华网首页、新华网客户端首屏均予以重点推荐位,据不完全统计,以上两端口在当天晚间浏览量超300万。
1月20日,人造太阳科研代表李波、郑雪受邀走进央视演播厅,亮相科教频道《透视新科技》栏目,在《人造新太阳》专题中讲述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进展。1月22日,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节目走进中核集团三门核电,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鞠萍姐姐一行来到公众科普展厅,共同探寻核电真相。“小小核电科普员”承担起“代言人”职责,绘声绘色地讲述核科学家故事。
1月18日,《光明日报》头版【新年,我想这么干】栏目刊文《“我想‘触摸’月亮……”》,通过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研究员李婷自我讲述的形式,从侧面介绍核地研院成功发现并确定我国第一个月球新矿物“嫦娥石”的历程。1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推出报道《稳定运行时长破纪录,中国的“人造太阳”何时走出实验室?》,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ITER磁体支撑项目负责人远、聚变科学所所长钟武律参与对线日,“中核研学”核工业文化研学体系在711时光小镇正式发布,体系以七一一基地为示范,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共同宣扬“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焕发新生的时代答卷,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提升核科学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郴州市二中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活动通过中核集团视频号、微博、抖音、快手、百家号、B站,郴州市电视台爱郴州APP等全媒体平台面向广大网友直播,直播参与人数近百万。
2月7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蔡奇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科技专家,代表习和党中央向文化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专家王方定家中,蔡奇充分肯定他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壮大所作出的贡献,王方定对核工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提出建议。截至2月29日,线篇。《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积极予以转发。
1月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其中,中核集团彭云彪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华龙一号”创新团队、核燃料专用装备研发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央视网、央广网、中国网等中央媒体积极报道并予以转发。
1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文《为高放射性废物寻找最终归宿的人》,通过王驹、陈亮等人视角,讲述中国科研团队在甘肃北山戈壁寻找高放射性废物最终处置地的故事,并着重强调了这项工作对于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科研人员在面对挑战时的坚持和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