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旅游市场精彩纷呈。各地“花式”迎客,展现创新活力;“奔县旅游”走红,反映新期待的同时也面临挑战;“3 小时旅游圈”持续圈粉,潜力巨大。这些旅游新趋势为市场繁荣注入动力,满足不同需求,也让人们感受祖国各地魅力。
国庆假期,各地景点旅游热度飙升,旅游产品纷纷 “上新”。交通运输部研判预测,今年国庆黄金周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 19.4 亿人次,跨省游成主流,北京、山西、上海等八省份较热门。
在北京,十一假期旅游热度高,年轻游客热衷 “艺术打卡”。第十四届 “北京国际设计周 ——751 国际设计节” 系列活动贯穿假期,以 “设计之镜” 为主题,设 10 个展览,融合设计、艺术与科技。
山西 “跟着悟空游” 热度不减,《黑神话:悟空》带火文旅,酒店预订率大涨。山西文旅集团推出 13 款主题游精品线路及文旅消费大礼包,国庆期间旅游订单同比增长 26%,乡村游订单量同比增长 109%。
上海不少游客在公园绿地开启假期。辰山自然生活节展出巨型南瓜和秋季缤纷花海,国庆假期恰逢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12 个分会场上演 129 场主题活动。
福建福州,慢慢游、深度游成出游新趋势,外地游客在福州住宿时长增加,福州年轻人选择走进低线城市探寻小众深度游玩法。
山东济南国庆假期晴好,公园景区客流量增加,于 10 月 2 日迎来小高峰。济南市公园发展服务中心创新 “公园 +” 场景,推进 “美丽经济” 进景区。
四川阆中依托丰富文旅资源,发展夜游经济,每天近 4 万人次夜游,大型实景演出活动加夜游大环线和夜间美食打卡地,丰富 “夜” 文章。
国庆长假,各地“花式”迎客亮点纷呈。北京艺术打卡潮味浓,山西借势《黑神话:悟空》,上海公园绿地受青睐,福州深度游成新趋势,济南创新“公园+”,阆中夜游经济火爆。这些举措丰富了旅游体验,满足了不同游客需求,展现出各地积极推动旅游发展的创新与活力,为旅游市场繁荣注入新动力,也让人们在假期中充分感受到祖国各地的魅力与风情。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宝藏小众城市”成为了年轻人青睐的目标。根据相关监测数据,今年国庆假期,以疗愈减压为目的的出游占比约25%。
有人将低线、小众旅游目的地的受欢迎称为“奔县旅游”。但其实,作为一种现象,“奔县旅游”并非自这个“十一”才开始出现,而是一种早有苗头的趋势。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它与县城等低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如高速公路、高铁等的“下沉”有直接关系,即越来越多“小地方”的交通通达度有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县域旅游资源的整体补强,也让很多县城有了吸引游客的“资本”。
当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县域旅游,更与社会旅游需求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呼应。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的旅游观开始“返璞归真”,更注重追求放松、减压。很多不那么成熟的小众城市,恰好可以满足这一点:不拥挤,商业化程度低,也没有太多需要特别打卡的地方,而是可以“随遇而安”,真正获得纯粹的休闲时光。一定程度上,这反映的正是社会对于一种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的追求。
但小众城市也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要指出的是,在完善文旅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小众城市要切忌盲目“抄作业”。如果只是把成熟文旅市场的文旅资源、服务模式照搬过来,最终出现“千篇一律”的尴尬,丢失的反而是“小城”原本的优势。
可以说,因地制宜地将自身的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巧妙挖掘和展现出来,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更具性价比的文旅体验,才是小城魅力能够经久不息的法宝所在。而这,考验的是更高要求的文旅发展功力。
“奔县旅游”在国庆假期走红,反映旅游新期待。交通改善、观念转变让小众县城受宠,提供纯粹休闲时光。但也面临挑战,如基础设施滞后等。未来若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挖掘特色,有望成为旅游市场重要增长极,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
近年来,围绕中心城市,以自驾、高铁为主要出行方式的“3小时旅游圈”圈粉无数。车程两三小时、为期两三天的“微度假”备受青睐。
一线、二线城市中,利用周末深度“逛吃”周边一座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3小时旅游圈”内的出游热度持续攀升。
多家平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中短距离的“微度假”相关订单增速领先,省内跨城、邻省跨城的高铁游、自驾游增势尤为明显。
根据携程平台的数据,假期高铁出行订单中,出游半径约为361公里,较去年中秋、国庆假期前三日缩短近30%。同程旅行数据显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的中短途出游需求旺盛,3小时以内的高铁出游市场最为活跃。飞猪平台上,中秋假期国内租车预订量环比端午假期增长31%。
上海面向江苏盐城、浙江嘉兴和衢州、安徽六安和淮北等城市推出旅游专列线路;重庆铜梁区、垫江县等加强文旅融合,建设成渝地区“微度假”旅游目的地……“3小时旅游圈”持续释放市场活力。
“3 小时旅游圈”形成原因有三。其一,交通便捷,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普及,城市群联系紧密,如上海与周边城市可轻松往返,适合中老年人出行。其二,人们出行需求多元,“微度假”满足短暂“离开”心理,有人探索小众目的地,有人享受亲友出行“慢时光”。其三,旅游目的地业态吸引人,如河北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带来全新体验,各地开发多样文旅业态,为“3 小时旅游圈”游客提供新体验,促进旅游业现代化,也带来发展和就业机遇。
“微度假”走红后,一些新兴目的地出现同质化建设、营销加码等问题。一方面,这些出于急功近利心态打造的名不副实的“精致”景观,有损旅游业口碑;另一方面,“3小时旅游圈”内往往地缘相近、文化相似,旅游资源开发还应更多考虑深挖特色、统筹共享,差异化发展。
此外,部分游客去未开发区域游玩有安全隐患;还存在 “最后几公里” 问题,如租车停车不便、景区承载力有限等。
业内人士认为应重视优化交通接驳、分流游客、提升出入效率等,且 “微度假” 体现游客消费观念转变,要求目的地满足多元软性需求。
未来 “微度假” 目的地需构建推广旅游形象,完善设施服务,提升满意度和获得感。
“3 小时旅游圈” 潜力巨大。各地应重视优化旅游线路和交通方式,完善接驳,分流游客,提升出入效率。同时,关注游客软性需求,拓展多元消费场景,构建并推广适应时代发展的旅游形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当地居民获得感,让 “3 小时旅游圈” 持续释放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