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漪: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不解之缘 三十而“励”向阳而生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4/11 3:30:51 | 【字体:小 大】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新闻媒体是一个服务民生、倾听民意、汇集民智的窗口。
今年是上海教育电视台开播三十周年。一片象征台标的绿叶,陪伴一代代学生成长成才。通过荧屏生动讲述教育好故事,放大教育好声音的声量,上海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在教视的发展历程中可见一斑。
三十而励,向阳而生。今起,本报刊发沪上教育界、卫生界、科技界等各领域名人专家回忆与教视结缘的故事,在一桩桩温暖的往事、一个个定格的瞬间中,重温上海教育走过的光辉岁月,进一步汲取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上海教育电视台迎来开播30周年,这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回首30年前,一批对教育事业有理想、有远见的同仁积极奔走呼号,终于促成教育电视台的顺利开播。当时我有幸见证了那极富历史意义的一刻,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教育电视台的创建,是教育应有社会地位和意义价值得到彰显的有力证明,更是打破人们学校办教育的固有认知、让教育融入全民的开放之举。
2022年,教育电视台为我拍摄了纪录片《大先生》。起初,我是有顾虑的,我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但节目组多番坚持,我还是决定配合他们的工作。从策划筹备到拍摄成片,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教育台编导组7次登门专访,问了我各类问题,我逐一作了介绍。让我没想到的是,节目组还走访京沪苏浙等地,采访了我的师生、亲友20余人。最终呈现出的100分钟纪录片,勾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和上海教育电视台可以说是相伴成长的。上世纪90年代,为了能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广大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展示学习方法,我走进《ETV家庭教师》栏目,讲授如何妙笔生辉写好作文。开台之初的教育电视人,面临场地和经费的两大难题,只好在复旦大学一间教室里搭建了临时演播棚。可就在那里,就在摄像机镜头前,我仿佛看到了电视荧屏那端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家长,不禁逸兴遄飞:我带领他们遨游广阔的写作天地,体察五彩缤纷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感受用心思、花力气做文章的苦与乐。讲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课,这无疑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得的体验。而且,所有节目内容都向观众免费提供,能为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让他们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拥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这是我做教师的初心,也是教育电视人的初心。
心心相印,自是美美与共。进入新世纪,教育电视台在人才和设施建设上都大跨步前进,灯光汇聚之处、风云谈笑之中,我仍在不断地收获美好。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担任《世博一课》特别节目的首讲嘉宾,在园区内实景录制,与观众分享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描绘清明时节北宋汴京繁盛热闹的景象,原本静卧于绢布之上的飞桥流水、车轿舟船,却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动了起来,再现900年前的中国城市风貌。记得当时拍摄现场的客流非常大,我们现场录制讲解了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内涵,很多游客都驻足在现场听讲。抚今追昔,思考未来,这不正是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内蕴所在?不正是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文化认同的最好载体吗?我们的教育其实不只在课堂,也在历史的现场,在生活的当下,在无尽的畅想,而电视艺术恰恰能调动最多的元素,让我们即便身不逢时,也能体会到那一刻的精彩。
行文到此,我对教育电视人提出的那句口号为教育插上电视的翅膀,让电视播撒教育的阳光,更多了几分感怀。当然,阳光之下不全然是明媚一片,需要媒体去关注、去驱散阴霾。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祝愿教育电视台继续聚焦我们的青少年学生、青年教师以及家庭教育,守护好办台初心,开展好教育服务,就势必能让电视的翅膀变得更硬,飞得更高、更远。对此,我满怀信心,也无比期待。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