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已经圆满闭幕。教育依旧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他们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诸多建议。其中,不仅涉及到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还涉及到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回应了过去一年教育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关注这些教育热点话题,了解教育趋势,从而为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打基础。那么,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10点教育热点话题哪条是你最关心的。
3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同时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今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他介绍,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成因有很多,一些青少年自杀案例也与抑郁症状或抑郁症有关。俞敏洪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问题,建立教育部、卫健委、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精神困惑问题的氛围。
从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处获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计划提交《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名额按各省市区考生比例公平分配”的提案》。出于公开角度考虑,他建议凡是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的招生,一律取消各种加分,以高考“裸分”公平录取。
曹园雅、莫俊文两位委员建议,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出台相关规定并实施,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校方要加强普法教育和反欺凌知识科普,指导学生在被欺凌或目睹欺凌时正确的应对措施,并教导孩子们平等待人待事,不恃强凌弱,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营造尊重、平等、包容的校园文化;以学校或社区为基点,组织建立完善的反霸凌社团、机构等,帮助监督与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家长应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让家庭暴力成为校园暴力的模仿对象;动员和鼓励心理工作者加入反校园欺凌的组织和队伍中,为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干预。
全国人大代表卢克平提出建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卢克平提出建议,应充分考虑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在全国占比情况,统筹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指标分配,适当减少高校属地的招生计划比例,更好发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等生源大省的倾斜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委员认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入职条件,激励优秀青年从事乡村教师职业。刘仲奎委员综合自己的调研、思考,也给出了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他认为,综合性大学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当地师范大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培养精准度,按需培养,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缓解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乡村振兴输送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和东北师大附中这些年一直在践行对教育基础薄弱县的教育帮扶工作。“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县中困境’,我和很多代表委员也在交流,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体会更深,”邵志豪说,“一个县的文化制高点就是县高中,一个乡里就是乡中心学校,如果高中办得好,那一定就是当地精神文明的高地。如果说高中‘塌陷’了,必然会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张常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内容她印象深刻。她在发言中提到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其中包括抓住体育学业水平测试这个突破点,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