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党成立之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创办《湘江评论》,周恩来创办《觉悟》等,推动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革命刊物影响深远。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选举中央局,三人就包括宣传主任。
江西红色资源得天独厚,极为丰富。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于1931年11月7日在红都瑞金成立,是党领导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1年12月11日创刊,担任主编的《红星报》,是中央苏区时期的军委机关报。现在,一些边远山村墙壁上,还保存着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让人想见当年发动群众闹革命的情景。
大家熟知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线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现在读起来,依然被中国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为民族解放艰苦奋斗坚定信念所感染。
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的西北角》,记录的是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从1935年7月起的沿途见闻,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现在,以他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是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
说起与党史相关的新闻力作,不禁让人想起1949年8月8日,一挥而就的评论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更有短短100多字却气势磅礴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数代人,穆青和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两年前,在余江“中国血防纪念馆”,重温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也读到了那篇令伟人“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的报道。这就是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的长篇报道和《反复斗争,消灭血吸虫病》的社论。
“统一领导,形成合力;科学防治,中西医结合;全民动员,因地因时制宜”,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同血吸虫病进行坚决斗争的历史经验。“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与中央苏区的红医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前后一脉相承,是接续奋斗的宝贵财富。
读“新闻”,学党史,这些新闻史上的名篇巨作,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动教材。媒体刊发报道,同样记录历史。1990年7月创办的《江西政协报》,是了解人民政协在江西的重要窗口,至今已走过而立之年。十二届省政协以来,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深入贯彻习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实际,提出“政治统帅、文化锐新、科技助飞、开门学鉴、深接地气、多讲故事”的办报要求。这两年,通过“最红高铁沿线政协行”,走进“最美青春定格在扶贫路上”的樊贞子、吴应谱夫妇工作生活的“家中、村中、乡亲中”等,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喜人变化,见证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奇迹,我们深深感受到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百年恰似风华正茂,滴水可见光辉太阳。饭后闲坐,少有主动说话的父亲突然冒出一句:新闻上说要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心一惊,年近八旬的父亲,还有母亲,都是老党员了。知道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乘机向这位市县政协老委员约稿,谈点感想之类。他淡淡地回了一句:没有什么闪光点。对此,我却不这么看。从农家走出,当过民办教师,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父亲,既便住院也被誉为模范病人,身影清瘦,语气平和,难掩深藏心底的火热与荣光。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百年历史成就,不正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像他们这样的普通党员,不忘初心、前仆后继,“一砖一瓦”奋斗书写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