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聚焦主业 提升品牌:恒安集团…
 华康西里 PK 民主里谁是河北…
 天津武清上周(617-623)热搜…
 南开超高人气小区左岸兰亭 V…
 深化保险保障与文旅场景融合…
 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
 携程推垂直大模型“问道”欲…
 政论专题片《第二个答案》上…
 再次创造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中国经济沿高质量发展航道破…
 说最硬的话挨最狠的打俄罗斯…
 普京抵达朝鲜首都平壤这对我…
 二月国际大事件盘点
 教育局长高峰论坛(2023)开…
 今年各地中考有啥“新动作”
 加强教育与科技协同布局 扎实…
 2024年公考时政常识积累(5月…
 韩国要变产油国?“尹锡悦香…
 2024年公考时政常识积累(6月…
 以色列军队围困加沙城希法医…
 新年伊始俄、乌双方开展大规…
 印度陆军展示FH77B式榴弹炮速…
 《传媒观察》丨数字新闻形态…
 中国体育报和人民日报体育部…
 2023年青岛房地产10大新闻事…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6月25日俄乌最新:俄军伤亡直…
 ST永悦回复问询印证每经此前…
 政策“组合拳”提振信心、激…
 房地产金融“政策包”成效初…
 各地房产新政“组合拳”效果…
 今明两年邮轮旅游市场将全面…
 三亚:抢滩境外旅游市场 提高…
 国际航班为何恢复难——入境…
 我国计划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
 法护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
 川渝两地检察机关协作推动世…
 二十载一路同行!羊城晚报见…
 第一工程机械网
 这张枪案地图令人震惊:美国…
 被张雪峰带火的“高考志愿规…
 教育部明确:开设这门新必修…
 青年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回报…
 时政微观察丨这是党的一条成…
 科技向新|科技强国青年的硬…
 焦点访谈:区域经济新格局 必…
 2024年度聊城国防动员系统“…
 联合国苏丹过渡时期综合援助…
 这国发生军事政变坦克冲进!…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科技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天问一号、第四代核电站等上榜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6/29 23:01:38 | 【字体:

  央广网烟台1月11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1月11日,“两院院士评选2023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山东烟台揭晓。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神舟十六号返回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问世、我国科学家发现耐碱基因可使作物增产、天问一号研究成果揭示火星气候转变、我国首个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证据、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落成启用、科学家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等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据悉,此项年度评选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烟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至今已举办了30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2月6日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对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能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先进堆型,是世界核电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该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项目,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2006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开工建设。中国华能集中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设备研制,研制出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北京时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其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芯片是信息世界的基础核心,传统晶体管因接近物理极限而制约了芯片的进一步发展。原子级厚度的二维半导体理论上在未来节点更具潜力,但受限于其技术瓶颈,至今所有二维晶体管均不能媲美业界硅基器件。

  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团队构筑了10纳米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创造性地提出“稀土钇元素掺杂诱导二维相变理论”,并发明了“原子级可控精准掺杂技术”,从而成功克服了二维领域金属和半导体接触的国际难题,首次使得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超过业界硅基10纳米节点Fin晶体管和国际半导体路线图预测的硅极限,并且将二维晶体管的工作电压降到0.5V,室温弹道率提升至所有晶体管最高纪录的83%,研制出国际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相关成果3月22日发表于《自然》。

  我国盐碱地面积达1亿公顷,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近十分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淡水缺乏及化肥大量使用,使可耕土地盐渍化速度加快。为了更好地利用盐碱地资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员科研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可以显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且在改良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有望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该成果3月24日发表于《科学》。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火星的现状和演化历程,被认为可能代表着“地球的未来”,针对火星气候演化的探测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风沙作用塑造了火星表面广泛分布的风沙地貌、沉积,记录了火星演化晚期和近代气候环境特征和气候变化过程。但由于缺乏就位、近距离详细系统的科学观测,我们对火星风沙活动过程和记录的古气候知之甚少。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郭正堂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美国布朗大学和天问一号任务工程团队,瞄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丰富的风沙地貌,利用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分析仪、气象测量仪等开展了高分辨率遥感和近距离就位的联合探测,提取了沙丘形态、表面结构、物质成分等信息,分析了其指示风向和发育年龄,发现了着陆区风场发生显著变化的层序证据,并与火星中高纬度分布的冰尘覆盖层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揭示了祝融号着陆区可能经历了以风向变化为标志的两个主要气候阶段,风向从东北到西北发生了近70度的变化,风沙堆积从新月形亮沙丘转变为纵向暗沙垄。这一气候的转变,发生在距今约40万年前的火星末次冰期结束时,可能是由于自转轴倾角的变化,火星从中低纬度到极地地区,发生了一次“冰期-间冰期”的全球性气候转变。该项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火星古气候历史的理解,为火星古气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地球未来的气候演化方向提供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7月7日发表于《自然》。

  5月30日上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深地塔科1井开钻入地。深地塔科1井开钻,旨在探索万米级特深层地质、工程科学理论,标志着我国向地球深部探测技术系列取得新的重大突破,钻探能力开启“万米时代”。

  深地塔科1井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紧邻埋深达8000米的富满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这口井设计井深1.11万米,设计钻完井周期457天,将创造全球万米深井钻探用时最快纪录。

  该井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与普通钻机相比,这台钻机的载重提升能力由三四百吨提高到最大900吨,相当于能同时吊起150头6吨重的成年大象。为保障万米级特深井“打成、打快、打好”,中国石油攻关研发智能控制一体化平台、钻井自主决策工控系统、超高重载井架底座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研制国际领先的智能钻机,成功产出1.2万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为万米深地工程科学探索研究提供装备和技术保障。

  7月12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成果:首次发现在14GPa压力下达到液氮温区的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由我国科学家率先独立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这一研究成果将有望推动破解高温超导机理,使设计和预测高温超导材料成为可能,使超导在信息技术、工业加工、电力、生物医学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29日在我国天文学术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在线日,相关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当前,纳赫兹引力波研究已经成为物理和天文领域国际竞赛的焦点之一。然而,纳赫兹引力波频率极低、周期长达数年,其波长可达数光年,对它的探测极具挑战性。利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一批自转极其规律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测时观测,是目前已知唯一的纳赫兹引力波探测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脉冲星测时阵列—印度脉冲星测时阵列、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和澳大利亚帕克斯脉冲星测时阵列等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组也在同一时间宣布了相似的结果。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介绍,国际上4个团队分别独立获得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这使得研究结果可以相互印证,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成果的准确性。

  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答案之一。工程院旗舰刊物《Engineering》于2023年11月30日系统报道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团队完成的逐日工程—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SSPS地面验证系统,阐述了欧米伽SSPS创新设计方案、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工程实现及实验结果。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DC-DC传输效率15.05%)与功质比等主要技术指标世界领先。

  逐日工程突破的远距离高功率微波无线传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在太空,可助力构建空间能源网、空间充电桩,破解空间算力、星上信息处理、空间攻防及超远程探测的供电难题。在陆海空,可为空中飞艇、无人机群、海上移动平台、灾害及边远区域无线.科学家阐明嗅觉感知分子机制

  大多数动物(包括人类)均拥有一套主嗅觉系统来识别挥发性的气味分子。大量的嗅觉受体通过“组合编码”的气味识别方式,帮助动物识别数以万亿计的气味分子。嗅觉受体可以分为三个家族,第I类是气味受体(OR)家族,第II类是痕量胺相关受体(TAAR)家族,OR和TAAR都属于A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第III类是非GPCR嗅觉受体。

  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研究员团队合作,应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TAAR家族成员之一的小鼠TAAR9(mTAAR9)受体在4种不同配体结合条件下与Gs/Golf(嗅觉特异性Gα)蛋白三聚体复合物的结构,进一步结合药理学分析揭示了mTAAR9感知配体后被激活的分子机制。同时,该研究也提出了嗅觉受体“组合编码”识别配体的结构机制,阐明了II类嗅觉受体独特的激活方式。

科技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科技新闻:

  • 下一个科技新闻: 没有了
  •  
     栏目
    普通科技新闻 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天问一号、… (06-29)
    普通科技新闻 聚焦主业 提升品牌:恒安集团接班人的长期主义… (06-29)
    普通科技新闻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06-28)
    普通科技新闻 6月25日俄乌最新:俄军伤亡直线上升! (06-28)
    普通科技新闻 ST永悦回复问询印证每经此前报道:无人机系“… (06-28)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向新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06-27)
    普通科技新闻 “传承的是名字更是精神”——记中国科学院以… (06-27)
    普通科技新闻 全国第二! 陕西32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 (06-27)
    普通科技新闻 《人民日报》今日头版头条聚焦湖北:以科技创… (06-26)
    普通科技新闻 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06-26)
    普通科技新闻 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 (06-26)
    普通科技新闻 “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 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06-25)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创新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06-25)
    普通科技新闻 央视公布2023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06-25)
    普通科技新闻 HarmonyOS NEXT助推千行万业高效开发 WPS、蚂… (06-24)
    普通科技新闻 科技向新丨国以才立 业以才兴 (06-24)
    普通科技新闻 每经品牌100指数跌096% 港股科技类表现突出 (06-24)
    普通科技新闻 国台办回应率团访陆、花莲地震等近期热点 (06-23)
    普通科技新闻 2014年5月份时事政治及热点新闻事件汇总 (06-23)
    普通科技新闻 两会热点|全力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