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去年爆发出强劲增长势头。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初步统计,2022年,我国共投运储能项目259个,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236个,装机功率达5.66GW/12.29GWh。各项指标较2021年明显提速。券商分析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总需求可以达到300GWH。存量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储能主导增量,电化学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未来4小时电池储能在储能市场占有主导地位。
1月1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7部门发布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30年,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规模以上机构超过2000家,行业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建设一批融入产业、服务创新、辐射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23年要加快大飞机产业化发展,推动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坚持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发力,加快高端医疗装备、农机装备、深远海装备、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等高端专用装备发展。有从业人士指出,后疫情时代,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加速叠加政策扶持,工业母机将再度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1月11日,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鼓励银行开展境外人民币贷款,积极创新产品服务,更好满足企业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需求。
虽然当下已是冬季,但逆变器却火了。近日,华东区域一家头部逆变器上市公司董秘“直呼太忙”,称公司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最近一个月订单都增加明显,尤其是来自海外订单,公司产能基本处于满产状态。从需求端看,逆变器行业增长动力充足,未来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需求、储能爆发带来的储能逆变器装机需求、光伏逆变器更换需求。券商测算,2021年全球逆变器市场空间为543亿,到2025年,光伏新增装机330GW,存量替换49GW,储能装机80GW,分别对应集中式逆变器178GW、组串式逆变器174GW、微型逆变器28GW、储能逆变器80GW,市场空间达1367亿元。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日前发布关于做好春节期间煤炭供应保障工作的倡议书,多家机构分析认为新一轮煤炭景气周期有望开启,后续随着春节后需求逐步启动,煤价有望再次开启上行通道。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加快信息通信业发展。出台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启动“宽带边疆”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据了解,6G当前还处于愿景需求形成,以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2—3年,2025年之后进入标准研究阶段,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商用化。
相关个股:北斗星通、和而泰、海格通信、普天科技、星网宇达、意华股份、亚光科技、信维通信、大恒科技、亨通光电、中国卫通
据显示屏供应链分析师消息,苹果将于2025年春季发布采用MicroLED显示屏的Apple Watch,用于该设备的面板将于2024年底开始生产。券商研报指出,MicroLED具备多项优势,被公认为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方向,新兴应用市场需求增长驱动下,大规模商业化有望加速落地。
受新能源电动车需求拉动,下游动力电池企业需求大幅增长等影响,包括容百科技、长远锂科、振华新材在内的数家三元正极材料企业的2022年业绩被普遍看好。据GGII研究数据显示,三元材料投资稳步增长,预计2022年产值规模仍超铁锂材料。其中,三元正极材料行业出货量有望接近70万吨,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超预期带动三元动力电池需求增长,带动上游三元材料企业需求增加。
1月12日,据央视新闻,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2023年计划再开工建设5座抽水蓄能电站,投运4座抽水蓄能电站,届时国家电网公司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将达到3800万千瓦,是三峡总装机的1.6倍,2023年公司将加大投资,电网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
1月11日晚间,中航电测公告,公司拟以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其持有的成飞集团100%股权。天风证券预测,成飞预计市值将达2000亿元!而目前中航电测的市值才60亿出头。券商研报指出,目前国内军工行业以国有大型军工集团为主导,存在资产证券化率低和激励不完善的弊端。国有军工企业混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资产注入有望维持高位,旗下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有再次加速的趋势。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2年C919大型客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2023年要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加快大飞机产业化发展。
国补的退场让新年伊始的锂电池产业链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多数上游环节排产出现缩量之时,隔膜市场热度依旧,成为眼下锂电产业链中最亮眼的一环。记者采访了包括恩捷股份、沧州明珠、美联新材等上市公司在内的多家锂电池隔膜生产企业,多数企业表示当前下游对隔膜的需求依旧火爆,在手订单充沛,产品价格也很稳定,并没有感觉到补贴政策退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