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炫旗小记者:新闻导语写作十…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
 超实用的新闻稿写作技巧不会…
 国际时讯 2010-01-14
 美媒曝波音未通过监管机构近…
 《国际时讯》 20110530
 台媒紧盯:24小时内24架次解…
 台海局势新动向
 6月30日下午台海传来新消息局…
 315消费者权益手抄报简单又好…
 两会我知道手抄报怎么画好看…
 舟山市多举措扎紧学校实验室…
 3月11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
 3月11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
 新闻联播直播今天
 房地产相关知识
 房地产知识100问
 不得不看的32个房地产基础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时…
 更好的教育 更好的未来
 你好教育早新闻来了(202401…
 什么是去美国旅游签证
 美国旅游签到底需要什么材料
 美国旅游签证常见问题!!
 2020高考作文时事热点素材摘…
 倒计时29天!这份高考冲刺锦…
 高三各科名师独家复习攻略
 3月10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
 《新闻联播》播发区委书记程…
 3月10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
 用好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
 快讯!国内航班出事飞机发生…
 126处房屋倒塌、21人受伤!山…
 中央刚刚宣布;中国取得了疫…
 震撼消息!2024年中央一号文…
 重磅!央行刚刚宣布
 2020-09-29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
 2018-1-27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
 【新闻提要】--九江镇领导慰…
 央视新闻主持阵容调整!康辉…
 罗京王宁李瑞英盘点央视《新…
 《新闻联播》主持人阵容调整…
 房地产公司找客源的4个方法获…
 低成本却有效的获客攻略80%的…
 房地产中介寻找客户的方式
 国学春晚来啦!大年初一锁定…
 中国教育电视台2023年全国校…
 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
 【今日时政】8月11日
 最近一周旅游业强劲复苏 杭州…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炫旗小记者:新闻导语写作十大妙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3/12 19:33:14 | 【字体:

  音乐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旋律,而新闻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被报道对象的表达手法,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名实褒,或名实褒,一转身,让人深思。

  【案例】1979年3月28日,美联社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任丘油田的稿件。线索内容如下:

  在这里,地面燃料短缺,农民不得不挖玉米根生火取暖做饭。然而,在地下3200米处,地质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首先,任丘的“地面燃料短缺”显然是一种压制。说“发现了很多石油和天然气”之后,显然是杨。任丘油田正是在这种抑扬顿挫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拍电影离不开很多特写镜头。特写镜头特别吸引人。导语写作也可以借鉴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采用一系列特写镜头,或者截取特色片段和情节,从一开始就获得话语权,牢牢吸引读者。

  【案例】1981年,《湖北日报》发表了一篇表扬教师的留言,因为主角“老师给学生棉袄”的特写,非常感人。这位领导精辟地写道:

  9月初的一个早上,钟祥县到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出发了。考过北大的农民儿子柯红云高兴地登上了公交车。这时,一个中年妇女匆匆走过来,塞了一件棉大衣到他手里。乘客以为这一定是学生的妈妈!然而,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女人是柯红云的老师。

  多好的老师啊!通过这张“棉大衣”的特写,我们可以认识并接受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

  元代翁兰甫说:“山如杂文,不喜太平”(尚虎《晚步》)。比喻要充满激情,有起伏如山岳。在新闻导语中表达主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即言简意赅,曲折往复。

  在首尔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中国选手在进入决赛阶段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严重挫折,一下子成为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如何报道这一事件,中外记者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的引领。看两个例子:

  【案例1】中国体育报9月29日讯奥运乒乓球进入决赛阶段后的第一天,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小组赛表现出色的中国选手蒋家良、陈龙灿、徐增才均被淘汰出单打,未能进入前四。

  [案例2]法新社首尔9月29日电。统治世界乒乓球几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的挫折让中国人民感到非常沮丧。

  如今,乒乓球比赛的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一个黑色的星期四被永远铭记。

  显然,《中国体育报》的导语直白,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但是,法新社的导语并没有直接写下谁输了、输了的后果等事实。反而恰当地运用了避实就虚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乒乓球男全军覆没这一新闻事实所反映的本质。毫无疑问,铅的这种书写手法更有吸引力,肤浅、真实、曲折。

  弓箭手最了解真相:放松弓弦只是为了拉紧弓弦。在新闻导语中,先写一些正常的、人性的东西来引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弯,把矛头指向问题,使人警醒。这就是所谓的“一放松法”。

  【案例一】1982年5月15日《人民日报》的新闻《如此奇特的进出口贸易》的介绍,就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去年7月至10月,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天津塑料公司先后6次与3家港澳公司的客商签订合同,采购一批高压聚乙烯。但这批“进口货”是地道的国货——北京产品,从未不经过海关口岸就离开北京的仓库,而是以外币支付。

  【案例二】进口产品很正常,但是“进口”的产品是正品国货,很不正常。从很正常到很不正常,这种放松让人变得有趣。

  全世界的女人,谁不想做一个健康的孩子的妈妈!然而,与预期相反的是,目前在我国,每1000个婴儿中就有13个出生时就有缺陷,这让很多这样孩子的母亲泪流满面,伤心欲绝。

  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新闻导语,从母亲的美好祝愿到“断肠”,反差如此之大,写起来更有人情味。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光。”从小做起,写小事情,从小到大,以小见大。这样的新闻线索往往是真实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案例】80年代中期,景山县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1985年11月1日,《光明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标题是:

  10月28日,在湖北省景山县高虎街村信用社门前,记者看到一则被阳光和水褪去的广告,里面有县政府关于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30条规定。这个村的农民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二十天前,这份通知门前人山人海,人们争相阅读,满心欢喜。

  “我早就说过,不会亏待我们的农民。这不是因为县委有我们在心里!”一位老农这样评价道。这个村有些农民原本因为负担重,要求退出负责的田地,现在撤回要求,安心种田。

  今年6月,景山县开始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截至10月底,全县共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688万元,占原总负担的40%,人均减15元为9分钱。

  这条线索由三个自然段落组成。前两个自然段为主引,第三个自然段为主引。第二条线索和第一条线索在结构上构思巧妙,由环连接,逐层递进,不断升华,互为因果。第一段写一个褪色的广告,意思是“小”。第二段的广告效果是“小”的推广。第三段描述了全县的减负工作,是“大”的表达。从一个广告到在全县工作,“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没看到他,先闻闻他的声音。”如果声音清脆、悦耳、有味道,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就像去剧院,看小说,浏览新闻。新闻导语原本讲究“导”字,一小段文字,可以开门“听声”,用“声”引导人,当然会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

  【案例】先进模式做报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样的新闻很容易被程序化。然而,在《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表的一篇报道中,主角却非常活泼:

  “太棒了,真的太棒了!”“听说李国巧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己做抗疟试验,身边很多人都哭了。”“你有没有注意到,梁启生先生说起用自己的工资养黎苗学生10多年,被6个掌声打断了?”这是昨天上午省模范报道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作第一次报道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

  看完这条线索,我“听”到了参与者的评论。我想读者一定动心了,他们会在心里说:这种报道太精彩了!

  新闻最重要的是时效性。对记者的时效性要求很高。由于人的精力和条件的限制,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但“难做”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只要动动脑筋,还是可以想办法让“旧”闻“新”。这个方法是:找到时间元素最近的点,写出最新的新闻依据。

  【案例】新华社发文“上海送最后两辆黄包车到博物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布公告,要求废除黄包车,受到黄包车工人的欢迎。由于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新华社的常驻记者当时可能并不太关心这件事。2月25日,当最后两辆黄包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突然发布了一条极具时效性的新闻稿(导语):

  上海市交通运输局今天把上海最后两辆黄包车交给了博物馆。最初的黄包车工人曾经举行自动集会庆祝这一点,感谢政府为他们挖掘贫困的根源,帮助他们走上新的生活。

  很显然,这个《今日新闻》是一个过去被耽误的老故事,是作者刻意“等待”的。随着生动的“今天”,发霉的“不久前”和“前几天”终于消失了。这就是聪明记者的天才之处。

  提问和回答问题是新闻的一个主要功能。在引言中,对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读者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用疑问句明确提出,再用事实回答,使之更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6月9日至12日8时至8时30分,记者在中央国家机关8个部委门前进行观察,发现迟到最多的有371人,最少的有124人。

  难怪一个从外地来北京的同志说:“如果你早上8点准时去一些中央部委,你办不到!”

  这是新华社1987年6月15日的导语。这个消息对当时的读者影响很大。新闻成功的关键在于导语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据记者观察,一些中央国家机关严重上班迟到……”读者永远不会这么担心。

  重复能产生旋律,重复能产生美。新闻导语是最忌讳重复的,把一个句子倒过来重复是浪费时间和版面,还会迷惑读者。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科目,如果你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导语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85秒!冠军泰森击败了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卫冕冠军之战。85秒!1300万美元进了口袋。(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DC华府《泰森:85秒卫冕成功》)

  这是一条信息丰富的线索。除了表达相同信息的“85秒”,其他三句各是一条信息。然而,在这些信息中,只有“85秒”的记录令人震惊。因为这是今天两个冠军之间的较量,85秒获胜,大多数人想都不敢想。正因为如此,聪明的编辑故意重复了三个“85秒!”处理这份手稿时用感叹号。加深读者印象。

  人有阅读习惯,文学有审美要求。虽然没有教科书硬性规定一条新闻导语只能写几个字,但是有很多拉布拉多和黑人的导语绝对不受读者欢迎。聪明的记者总是逐字逐句地考虑新闻导语。再长一点,他们会把“整体”变成“零”,分段描述,从来不会一开始就给读者扔“铁板”。

  【案例】1981年,电视剧《凯尔·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线稿的导读如下:

  虽然凯尔·波罗在13世纪写的名著中没有提到长城,但美国、意大利和中国的电视剧《凯尔·波罗》都是从长城开始拍摄的。

  昨晚,该片宣传总监查克·彭南特(Chuck Pennant)表示,这部耗资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电影,是西方在中国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电影。

  有一个导语,两个自然段落,生动多彩,有一个主题和一个时间,阅读起来方便、自然、舒适。

国内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国内新闻:

  • 下一个国内新闻: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国内新闻 炫旗小记者:新闻导语写作十大妙法 (03-12)
    普通国内新闻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 (03-12)
    普通国内新闻 超实用的新闻稿写作技巧不会写新闻稿的看过来… (03-12)
    普通国内新闻 3月10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03-11)
    普通国内新闻 《新闻联播》播发区委书记程向民在上海市代表… (03-11)
    普通国内新闻 3月10日《新闻联播》主要内容 (03-11)
    普通国内新闻 120个版!今天的《四川日报》值得收藏! (03-10)
    普通国内新闻 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 (03-10)
    普通国内新闻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03-10)
    普通国内新闻 中国能够而且必须承受真相 (03-09)
    普通国内新闻 BBC的谎言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团结更爱国 (03-09)
    普通国内新闻 澳大利亞總理躲過一劫!中國人卻看不到真相了… (03-09)
    普通国内新闻 书评:读懂新闻别让真正的新闻渐行渐远 (03-08)
    普通国内新闻 看了汪小菲的新闻后明白了真正的豪门大户为何… (03-08)
    普通国内新闻 “新黄色新闻”短视频并不会杀死真正的新闻 (03-08)
    普通国内新闻 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内容论坛 (03-07)
    普通国内新闻 人民日报社简介 (03-07)
    普通国内新闻 人民网:稳字当头报道全国两会稳中求进传递时… (03-07)
    普通国内新闻 突发!天津一栋六层建筑发生爆炸事故!最新通… (03-06)
    普通国内新闻 天津发生爆炸小区居民:以为地震了 (03-06)